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外语学院1503班王鑫
●调查背景
建国之后,吉林省为了振兴经济,根据国家发展的布局及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
因此,可以说吉林省重工业发展历程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吉林省重工业从建国初期的薄弱直到后来成为吉林省工业乃至整个吉林省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历程很值得研究。
吉林省重工业发展的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后共计二十八年。
在这二十八年中,吉林省重工业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牺牲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并不能用来弥补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们吉林省来说的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展现吉林省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在吉林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在通化师范学
院进行,主要为了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几个是突出的:
用电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
在宿舍中,很多同学的计算机24小时都不关机。
用水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
粮食方面: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针对粮食浪费严重这个现象,我对一些有倒剩饭菜习惯的同学进行了采访。
发现除少数是因为买到不可口味的饭菜,或身体不适胃口不好造成的,多数同学是态度问题。
“吃不了”是我们得到的最多的回答。
食堂没有定量售卖,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饭量,为什么要多买呢?“吃那么干净干嘛?”这样的回答显然已经是态度问题了。
采访中,多数同学对我的关注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倒剩饭菜只是一个个人习惯的问题,并且也是司空见惯,浪费那么一两粒米,或者一两斤蔬菜,是无所谓的,首先经济上不会造成需要估量的损失,其次,许多习惯是小时养成的,一时不好改也不认为有改的必要。
一位收拾餐具的阿姨说,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们在丢弃饭菜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解决策略
★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
(一)吉林省环保厅综合治理
1、确立节约资源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
环保厅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
2、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
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二)吉林省重工业污染防治
1、推进重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且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设备和产品,大幅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污染控制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
依据环境容量的大小,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选址。
2、严格控制新污染。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纳入建设项目“以新带老”范围的污染治理工程,必须
与主体工程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三)城市环境保护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环保、水利、卫生、供水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
卫生部门、供水部门、环保部门要各行其职,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2、推广普及清洁能源。
充分利用天然气入衡的有利时机,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大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城区燃煤锅炉和大灶的改造力度,减少城区燃煤耗量,推广利用太阳能。
3、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强化用车管理,加强机动车路检。
加大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支持车用清洁燃料项目的建设。
4、(四)生态环境保护
1.推进生态城市创建工作。
树立创建生态城市的长远目标,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发展生态经济,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2.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
因地制宜,全盘考虑,科学论证,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和管理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设施建设,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
(五)农村环境保护
1、清洁家园。
因地制宜开展以村容村貌为重点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绿化村庄,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清洁水源。
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增强村民保护水源的意识,完善水源设施,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村民集聚区尽量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以利于水源地的统一防护。
3、清洁能源。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其他生物质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
(六)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各级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广泛开展公益性环保宣传,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维权意识。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1、减少使用空调,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停止室内电器的待机状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2、从细节做起,不乱扔垃圾,分类处理、合理回收并再次利用。
3、随手关水龙头;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资源污染与破坏;建议政府提高价格杠杆调节水费,引发全民节水意识。
4、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积极使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袋;建议学校、医院等各大食堂使用一次性碗筷和方便袋。
5、科学处理农作物秸秆,加强科技发展与应用,落实秸秆生物气化技术的利用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大学生的重担
(一)是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
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谐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
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计算机24小时开机等。
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
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
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
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
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
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
虽然不少高校每年都有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和宣传手段匮乏、单一,传播管道不畅,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导致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
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四)是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
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
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