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2010年9月(中)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黄达
摘要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理论欧洲协调维也纳公约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60-02将近五十年的,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对于现代的社会
来说也许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欧洲各国来说实在来之
不易。

它让欧洲在二十二年的反对拿破仑的硝烟战火中暂时平
静了下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的确是大师的杰
作,不愧为神来之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维也纳
体系这个本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结构得以长存呢?要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在维也纳体系的内部有了构造极佳的均势。


是,这个均势的构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土地的分配而言,《维也纳条约》构造了及其有利于
维持均势的地势格局。

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
益最多的国家。

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
俄国沙皇兼任国王。

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
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

当然,对于英国来
说,虽然它不觊觎欧洲的大陆,但是它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
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普鲁士。

在维也纳和会上最难解决
的问题莫过于波兰——萨克森问题了。

然而维也纳和会的成功
之处就在于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补偿原则”的提出。

根据条约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
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
的土地包括在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十分重要的莱茵河沿
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
强。

各国都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满足与喜悦之中,“维持现有的
状态”的愿望自然就将“用武力取得更强大的霸权”的理想淹没
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俄国一样,普鲁士对领土的要求未能
全部如愿,它只获得了萨克森的2/5,对于另外的3/5,均势的设计
者有着其它更重要的用途。

在经过对于形如萨克森这样小国的
领土调整后,均势设计师在法国的东部边界建立起了一条弧形遏
制地带,以利于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后世
的发展来看,这种对于法国的遏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次,“欧洲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维持这个均势也起到了不
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共同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英、奥、俄、普
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的第六条就提出“缔约国
四方同意定期举行会议”,“以便就四国的共同利益进行磋商,并
制定出一些适用于不同时期的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各国的稳定与
繁荣,以及维护欧洲和平”,这是首次确立的四大国协商主宰一切
的原则,从而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

“维也纳的政治领
袖组成四国同盟,以压倒性的武力,不容法国的侵略野心有一点
出头的空隙。

”。

这也就是说“欧洲协调”在极大程度上牵制了各国的
霸权政策,使其从一个欧洲的整体出发,这样,均势的格局就不会
被打破了。

就像基辛格所说的那样,这个“欧洲协调”对于均势的
维护达到了极好的程度,“1918年凡尔赛和会上的战胜国若也曾
组成类似的联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


和建立“欧洲协调”的四国同盟一样,神圣同盟的建立更是
“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

”“神圣这两个字常使人忽略它
在实际运作上的意义,即在各强国的互动关系中加入道德的限
制。


2010年9月(中)
援、帮助和救护”。

梅特涅认为让沙皇保持正统统治,是防范其独断专行抒发宗教热忱破坏欧洲均势的一个“上上之
策”。

但是对于俄国来说,构建“神圣同盟”恐怕是个弄巧成拙的
办法。

他的加入不仅无益于实现其在欧洲继续扩张的使命,同时
它还给予了奥地利在理论上对其妄动享有的否决权。

“若沙皇只
考虑俄国的地缘政治扩张机会,则必会像他们的后来人一个世纪
后所做的那样,更彻底地利用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而对奥国及其他
国十分不利.而俄国自我节制,以免有违现状的大原则”。

虽然它很强大,以致它不再会畏惧法国的攻击,但
是,由于“邦联”的体制,即各国仍然具有主权,它们只是战略防御
性的结合,所以这个“邦联”又极为分散,尚不足以威胁到邻邦。

这个邻邦平衡了普鲁士超强的军事力量与奥地利无上的威望及
正统地位,同时由于其中欧的特殊位置,又极大程度上遏制了法
国和俄国的霸权行为。

当然,说到维也纳体系的创新处理之处,
我们还应该讨论一下法国。

如果说在20世纪德国是整个世界的
威胁,那么法国在17-19世纪就是欧洲的隐患。

法国经常由于过
度扩张的野心一次又一次地破坏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均势,当然拿
破仑战争是个例外,那是由于资产阶级新思想的萌发。

自从威斯
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伊始,法国就没有停下过破坏均势的步伐。

从法荷战争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再到拿破仑战争,法国一次又
一次地显示着自己的威力。

但是,两次大的扩张都被以英国为首
的反法同盟击破了。

所以按照常理,处理被第六次反法联盟彻底
打垮的法国时,人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掐死它”。

但在维也纳
体系下,各国却采取了对法国的宽大政策,使法国得以保留“古
老”即大革命前的疆域,后来还允许了法国这样一个战败国加入
了“欧洲协调”,“欧洲协调”当时简直等于欧洲的政府。

因为“参
加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认定,惩罚性的谋和对国际秩序无益,因
为他会使战争期间实力已大肆消耗的战胜国,还需要负责压制战
败国队和约不满,决心以致到底的反弹。

”“如果能让法国相当满意,而不是忿忿不平,对欧洲才比较安全”于是在有意无意中,大国建立了一种“统一对外”的兄弟般情谊。

这种“情谊”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正义”即前面所说的“正统原则”。

这是欧洲第一次赋予本身一个共同的使命,将维持现有的欧化内部现状定位宗教义务。

于是欧洲的各国便开始了对抗资本主义革命的斗争,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没有了为扩张领土而战的精力,均势因此得以维持。

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看,造成维也纳体系如此持久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欧陆国家是因共同的价值观而结合在一起。

各国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道德上均处于均衡状态。

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

但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彻底毁灭。

毕竟,一切的事物无论构建的怎样完美,如果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则终将走向灭亡。

维也纳体系瓦解了,而在欧洲的土地上,资本主义开始了其怒放的年代。

历史就是这样被推进了。

是啊,战争之后怎样才能拥有永久的和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世界。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不会被打破的和平。

因为人类前进的历程注定要伴随战争与和平。

注释: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