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政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明代的顾宪成曾作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讲学之余,常常评议朝政。后来人们
用此联提倡读书不忘救国。顾炎武也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名句激励人们为国分忧。而今中国梦的实现更是关乎每个人,尤其是
当代中学生,因为他们的梦想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而中学阶段是
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片面追求升学率
的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就是为了应试而教
学。就连思想政治这一以德育为宗旨和主要内容的学科,也被空洞的
说教、机械的识记、做不完的习题所取代,成了名符其实的考试科目,
学科的时政性和德育功能被无情地摧残,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所
以让思想政治课回归本真势在必行,理应让时政教育和道德教育走进
课堂,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据笔者了解,目前部分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教育几乎不存在,
有的只是到了高三,因为考试的需要才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时政,而且
功利性较强,其目的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爱他
人,而是教学生如何读材料、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教材原理分析时政
材料,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发
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
在名篇《岳阳楼记》里也表达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1
则忧其君”的爱国情怀。事实上,热爱国家、关心社会是对每个人的
基本要求。可见,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对中学生加强时政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要使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
才强国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加强时政教育,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良好品格,才能促使他们将来把所学到
的知识用于建设国家、奉献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其
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早就对教育方针作了如下
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可见,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所以思想政治
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用时事教育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爱
社会,做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人。此外,加强时政教育还是思
想政治课的本身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有三个具
有较强的时政性质,与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及文化建设等方面
有着直接联系,教学内容本身就要求学生了解大量的时事信息,理解
国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来龙去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而教师用于
教学的辅助资料也要求搜集时事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精
神实质。
既然加强对中学生的时政教育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
思想政治课渗透时政教育呢?笔者经过长期摸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
的经验,仅供参考。
2
一、 课前五分钟学生“时事播报”——听时政。
这项工作可以完全由学生负责和参与,教师可建议学生分成若干
小组,轮流或分工搜集近期重大时事资料,并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每
次在课前五分钟由学生为大家播报有价值的新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
践中发现这一做法有很多好处。如:课堂气氛刚开始就会活跃起来,
学生易于进入状态;教师利用这些时政资料导入新课也更容易提高学
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扩展了政治视野,增强了捕
捉时事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但教师在这一
过程中要加强正面引导,从时事事件中寻找正能量,减少对社会阴暗
面的过分关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还应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二、 教师授课中用时事——评时政。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最忌讳空洞说教,因为教师讲起来抽象、
难懂,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恰当利用时事材
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矛盾基本属性”这一
知识时,笔者就曾运用了当时的热点“中日钓鱼岛事件”这一时事材
料。先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
屿的领土主权只能属于我国,然后为学生设置问题:既然钓鱼岛本来
就是我们的,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还会因为钓鱼岛问题出现冲突呢?
中日之间的矛盾会不会从此全面激化而爆发战争呢?在组织学生激
烈讨论后,我就运用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评价中日关系。
3
中日之间是一对矛盾,由于双方的利益不同,加之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出现摩擦、冲突是难免的,即使没有钓鱼岛问题,也会有其
他问题;但双方还存在着经贸、文化、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存在诸多共同利益,所以暂时还没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并
不能因此掉以轻心,还需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强化国防力量,增强
综合国力。因此,对待中日关系,我们既要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又要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多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促进双方关系和谐发
展,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以这种方式教学既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知识
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还渗透了时政教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布置课后作业,用所学知识析时事——品时政。
学以致用是每一学科的实质所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
是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点全面分析或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或现象,
并藉此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教
师在设置课后作业时,不妨改变一下传统做法,创新作业设置模式,
如:让学生结合一则时事材料写感想或体会,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只要运用到了所学理论知识,言之有理,体现出高尚的道德素养,即
可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
极性异常高涨,作业根本不用催,而且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他们有
的慷慨激昂、奋笔疾书,有的诙谐幽默、讽刺调侃,有的推理严密、
无懈可击、、、、、、。欣赏着这些特别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我想,学生
4
们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同我一样的快乐吧!他们已经不
是在机械地应用知识了,而是超越了知识本身,凌驾于材料之上,已
经在“品味”这些时政了。
所谓教育之道,必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拓展更广阔
的空间,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均应顺势而为,做学生成
长的引路人,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
的光荣职责。把时政教育融入课堂,化为感悟,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
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良好品
格,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