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

(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

(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

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

(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C a2+、M g2+、K+、N H4+、N a+等)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1分)
盐基饱和度的大小常与雨量、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1分)1)干燥的气候,季节性积盐脱盐,盐基饱和度大。

(1分)
2)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对碱金属离子的富积作用导致盐基饱和度增大。

(1分)
3)富含钙、镁、钾、钠等碱性物质的基性盐、超基性岩风化而来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大。

(1分)
五、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土壤酸的来源、酸度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土壤的酸度指土壤酸性的程度,以pH表示。

它是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表现,H+浓度愈大,土壤酸性愈强。

(1分)
2)土壤中H+的来源有:①动植物呼吸作用排出的CO2溶解于水形成的碳酸解离产生的H+。

②微生物分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解离产生的H+。

③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④吸附性H+和Al3+的作用。

(4分)
3)土壤酸度类型:①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导致的土壤酸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

②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cmol/kg表示,包括交换性酸度,盐置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1+2=3分)
4)相互关系:土壤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没有活性酸就没有潜性酸;潜性酸决定着土壤的总酸度(以强碱滴定的土壤酸度)。

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土壤胶体交换体系中两种不同的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2分)
2、分析土壤胶体微粒带电的类型及其原理。

(4×2.5分)
答:土壤胶体微粒带电荷有下列四种情形:3.粘土矿物胶体带电
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晶置换作用
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2)晶格破碎边缘带电
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3)晶格表面OH基解离
当土壤溶液pH值变化时,晶格表面的OH基发生解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