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法)
一、试验原理
利用外加电场的作用使试件外部的的氯离子向试件内部迁移。

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该试件沿轴向劈裂,在新劈开的断面上喷洒硝酸银溶液,根据生成的白色氯化银沉淀测量氯离子渗透的深度,以此计算出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二、取样
取样应在施工现场进行,应随机从同一车(盘)中取样,并不宜在首车(盘)混凝土中取样。

从车中取样时,应将混凝土搅拌均匀,应在卸料量1/4~3/4之间取样。

三、试件制作
标准试件的尺寸是一致的,都是直径100±1mm,高度50±2mm的圆柱体试件。

但是制件方法有区别。

RCM法规定了两种种制作方法。

但是都是使用圆柱试模宜使用Φ100mm ×100mm或Φ100mm×200mm试模。

试件制作应在现场取样后30min内进行。

四、试件养护
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移至标准养护室。

试件应在24±2h内拆模,然后应浸没于标准养护室的水池中
五、试件安装
试件安装在RCM装置前应采用电吹风冷风档吹干,表面应干净、无油污、灰沙和水珠。

六、溶液配制
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应至少提前24h配制,并应密封保存在温度为(20~25)℃的环境中。

阴极溶液要求,质量浓度10%NaCL溶液。

阳极溶液要求,摩尔浓度0.3mol/L NaOH溶液。

显色指示剂要求,摩尔浓度0.1mol/L AgNO3溶液。

七、温度要求
试验室温度为(20~25)℃,溶液温度(20~25)℃,初始温度、最终温度测量的是阳极溶液,即NaOH溶液,要求温度计或热电偶的精确为0.2 ℃。

八、电迁移试验
开启电源,调节电压到30±0.2V,记录每个通道的初始电流,根据初始电流,确定试验电压和通电时间。

九、氯离子渗透深度测定
1.等分试件直径断面10等分。

标准中要求喷涂显色剂后再等分,因为显色剂属强氧化剂,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建议在破型之前用蜡笔标出。

2.喷涂完显色剂后,15min后观察颜色,测量渗透深度,精确到0.1mm。

3.当某一测点被骨料阻挡,可将此点位置移到最近未被骨料阻挡的位置进行测量。

4.当某测点数据不能得到,只要总测点数多于5个,可忽略此测点。

5.当某测点位置有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使该点测量值远大于其他各测点的平均值,可忽略此测点数据,但应这种情况在试验记录和报告中注明。

十、经验公式
•DRCM=0.0239(273+T)L/(U-2)t*(Xd-0.0238((273+T)LXd/(U-2))0.5 其中:
•DRCM——混凝土的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精确到0.1×10-12m2/s
•U ——所用电压的绝对值(V)
•T ——阳极溶液的初始温度和最终温度的平均值(℃)
•L ——试件的厚度(mm),精确到0.1mm
•Xd ——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平均值(mm),精确到0.1mm
•t ——试验持续时间(h)
十一、结果评定、数值取舍
1、3个试件为1组。

2、正常情况下取3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氯离子迁移系数测定值。

3、当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应剔除此值,再取其余2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4、当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应取中间值作为测定值。

十二、检验结果
对于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碳化试验、早期开裂试验,当同一检验批进行一组以上试验时,应取所有组试验结果中的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