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
知识经济。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从而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
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本课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再向学生说明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
在讲述概念前,应引导学生回忆其两次技术革命的有关内容,以课文注解中提示的前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几项主要标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第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概念。
除了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外,还要求学生记住它开始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大战中发展起来的火箭技术以及原子弹的爆炸,说明这次大战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可以从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讲起。
由于学生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对现代高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讲述时应该启发学生就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此基础上,再将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归纳为:(1)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2)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4)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
(5)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最后归纳出结论:第三次科技革命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部分教材中除大字外,还包括几段小字、图表和形象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但不要求记忆。
对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竞争的情况,应该提及,以便为下一目有关知识经济导致竞争的内容作一铺垫。
关于知识经济的初现“知识经济的初现”一目,内容比较新,是全课的难点之一。
建议教师讲清两个问题: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
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
教材中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提法出自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人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一提法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们常用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论有所不同。
对这一情况,教师了解即可。
2.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
各国之间今后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
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将在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将受制于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现代科技革命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学过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一二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
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
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
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如果按照研究领域门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生:(回答)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
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生:(思考并回答)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了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
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巾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比的机器生产体系。
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中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
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
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
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
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条件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四、知识经济的初现提出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
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