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 、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力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社会生活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社会进步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影响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影响世界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影响国际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全球问题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
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影响现行经济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
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
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
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6]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使劳动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问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6.1%。
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据统计,1970一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这数的15路上升到72%。
在应付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
为了实施各国自己的科技计划,保持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将投资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为了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 BP以建立起防御性的战略导弹系统,来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
美国人借用一部科幻影片的名字称它为“星球大战计划”。
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80年代,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
1985年,欧共体和其他几个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它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该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逐步成立“欧洲技术共同体”。
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计算机(建立欧洲软件工程中心,发展高级微型信息处理机等)(二)自动装置(研制民用安全自动装置和全部自动化的工厂等)(三)通讯联络(发展为科研服务的信息网,研制大型数据交换机等)(四)生物工程(研究人造种子、控制工程等)(五)新材料(研究新型材料结构,发展高效涡轮机等)。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尤里卡计划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计划实施的结果,证明了它为推动欧洲关键技术的发展,为增强了欧洲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90年代初,参与这项计划的成员国已近20个,研究项目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1986年3月,中国提出了“863计划”。
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海洋高技术于1996年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作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例如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的支撑。
影响日常生活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