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人: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二、煤层特征
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
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
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述: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

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

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
1、采煤方法的选择:
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倾角为18°,根据设计方案选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通过回采情况分析,该方法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2、采高的确定:
本工作面煤层厚度较稳定,平均厚度在1.40 m左右,故回采时采全高。

3、巷道布置: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布置,回风巷、运输巷均沿煤层走向布置,切眼沿倾向布置,风巷及运输巷断面为梯形断面,风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运输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切眼为矩形断面,巷道净宽3.6m,净高1.4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

五、回采工艺
(一)落煤
1、落煤方式:采用机械落煤。

2、落煤工具:采用MG100/111-T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水冷型)采煤机落煤,实现落装煤机械化。

六、工作面支护设计
(一)、支护形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采面顶板五倍采高岩性分析,结合我矿现有支护材料等
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该面的支护材料采用单体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回采空间。

工作面采用DW25-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正排支柱选用2.8m π型钢梁配单体液压支柱,π型钢梁成对布置,迈步前进支护顶板。

(二)、工作面特殊支护
1、密集柱:在第三排每一棚档内打一棵支柱(柱距0.3m),加强切顶。

采空区悬顶面积超过2×5m2时,在第三排每隔一棵打一棵戗柱。

2、密集支柱:在回第四排支柱时,先将第三排支柱加密,视工作面压力情况,在原有支柱中间补打一根支柱,作为切顶支柱。

3、戗柱:用于工作面老塘侧,配合密集柱,作切顶支柱。

根据工作面来压情况确定,一般每隔一架打一棵。

4、工作面上下端头与工作面支护一致。

(三)、两道支护设计:
根据我矿现场生产实际,该面两道超前支护均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1.0m金属铰接顶梁进行支护。

自煤壁起2Om范围内为双排支护,排距1.2m。

材料道:距巷道中心线0.5m的上下两帮各架设一排支柱。

运输机道:两排均靠溜子边打,与溜槽之间距保持在150-200mm。

靠上帮一排超前支护与巷道上帮应留0.7m以上的人行通道,以便于行人、运输等。

以上支护能够满足回采控制顶板的需要。

七、采面顶板管理
(1)支护形式:
全工作面均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成对布置,迈步前进支护顶板。

(2)控顶距:
工作面为三、四排管理顶板,见四回一,采面最大控顶距4.4-4.6m,最小控顶距3.6-3.8m,放顶步距0.8m。

(3)采空区处理方法:
全部垮落法。

回采后裂隙发育处的顶板会离层冒落。

裂隙不发育处的顶板会缓慢下沉。

工作面裂隙发育处及老顶来压时的顶板,要及时打好特殊支护。

八、两道顶板管理
工作面材料道、运输机道两道超前支护均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进行支护,自煤壁起20m范围内为双排支护。

若巷道压力大、支架变形的动压区内部必须及时进行超前临时支护(除采用单体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外,还可采取架设临时支架如点柱等措施进行加强支护)。

九、回柱放顶方法
(一)、回柱方式
采用人工回柱。

(二)、回柱顺序
维修工作面(包括支切顶支柱及特殊支柱)→挂卸载手把→卸载
→取支柱→前移π型钢梁
十、回采巷道及顶板管理
一、工作面下超前缺口及支护方法:
1、超前缺口规格:下超前缺口走向长1m-2m,倾斜长2-4m。

2、支护方法:超前缺口采用2.8mΠ型梁配单体液压支柱、一梁三柱、错梁齐柱、并棚支护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段,并棚柱距为280mm、并棚之间棚距为600mm;梁子交错距为600mm。

形成2个并棚支护,顶板破碎时用木料背护严实。

十一、矿压观测
(一)、工作面的矿压监测
1、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采煤队管理人员及班组质量验收员必须对工作面所有支柱进行检测,发现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补液加固。

2、跟班人员每班必须认真检测支柱的受力及工作面的支护情况,当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要及时向队上汇报,遗留问题要重点交待。

3、值班人员对当天现场反馈的信息,在班前会上及时向职工贯彻,分析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

4、对工作面上、下端头破碎带、断层处及冒顶处等异常地段的支柱实行根根三班监控,以加强对事故多发点和薄弱区域的管理。

5、生产调室矿压观测人员及安监处现场人员每天必须对工作面支柱进行抽样检测。

工作面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达标率不低于90%。

(二)、两巷的矿压观测
每班现场跟班人员及班组长必须对机巷及风巷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观测,并对超前护巷抬厢支柱的受力情况进行测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给矿调度室及队值班人员汇报并安排人员进行处理。

(三)、支护质量监测
每旬由安全全科及生产调室对工作面和两巷支护质量动态检查两次,对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及时填报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采煤队立即整改。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支柱初撑力、煤壁片帮情况、梁端距、采高及切顶侧顶板冒落情况、两巷单体支柱初撑力、超前支护质量、支柱的密度、直率及迎山角度等。

十二、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实际采出煤量:即回采工作面内根据实测计算出来的采出煤量
Q面=S面·h·d=59698(吨);
式中:Q面——工作面采出煤量;
S面——工作面实际采空面积29405m2;
h——平均实际煤厚1.40m;
d——煤的容重取1.45;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
11255工作面回采期间损失煤量如下
1)落煤损失,即回采期间丢失在老塘的煤量,主要为回采期间未回收干净丢失在底板的煤量和过断层期间丢失的顶煤,据回采期间
统计共计2100吨。

2)损失分析:11255工作面煤量损失主要为落煤损失。

落煤损失主要是采煤过程中没有清理干净底煤。

4)回采率和总损失率计算:
损失率(%)=损失量÷(损失量+采出量)×100%
=2100÷(2100+59698)×100%
=0.3%
回采率(%)=1-0.3%
=97%
5)储量增减及原因:
11255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计算可采储量为61800吨,实际采出煤量为59698吨,比预计采出煤量少2100吨。

十三、采面质量验收
1、工程质量验收
(1)采面验收员全面负责采面质量验收工作,生产班设专职质量验收员一名,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对当班工程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优良品。

(2)建立完善的验收记录,按验收标准验收,质量不合格不予验收。

验收人员要坚持原则,大公无私、不循私情,验收评比结果及时公布,接受职工监督。

(3)做好隐患工程的记录。

(4)质量验收工作不得空岗,专职验收员缺勤时,由生产科指定人员负责质量验收工作。

十四、采后总结
根据回采后揭露的资料证实,与回采地质说明书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煤层情况、顶底板岩性及影响回采的地质情况基本一致。

该回采工作面根据开采设计方案和安全专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三同时要求做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原则,编制的作业规程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通过该区域内的地质赋存情况、水文地质情况、采煤方法、回采工艺、支护方法、顶板管理、矿压观测、工程质量验收等各个方面的实施情况,均符合作业规程要求,能够满足生产,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建议在日后的回采过程中要更进一步加强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落实和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地测科
2020年3月2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