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辩护,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学说。
文章就读这篇论文谈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等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
现在还活着的‘存在主义’大部分都抛弃了这个标签,因之被弄迷糊的局外者很可以这样下结论,说他们之间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对于彼此的反感。
”[1]“在当代哲学中,还没有第二个流派像存在主义这样,其主要创始人有如此强烈的自我破坏倾向。
名字与这个哲学思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们,远远背离了自己的出发点。
”[2]这两段话引起了对存在主义的兴趣,于是翻开了它神秘的篇章。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
战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 “被异化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觉。
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 年代后,其中心转移到法国并开始兴盛,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 庞蒂、加谬;到50 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进入70年代,存在主义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路而走向衰落。
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比他先行者还要大,他早年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官费留学德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所以形成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80 年4 月15 日,法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让- 保罗·萨特逝世了,巴黎街头有千千万万群众给他送葬。
他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他提倡介入现实,经常对重大事件作出表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因抗击德国法西斯而被俘,获释后,即投身于“把德国人赶出法国”的运动。
由于这几年的体验,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虚无》诞生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法国传统对萨特的影响, “萨特是一个传统法国式的哲学家,这个传统里经常产生许多介乎文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人物??”[1]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内容及代表作萨特(1905 - 1980) 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著作丰赡,主要哲学著作有: 《想象力》、《自我的超越》(1936) 、《想象的现象心理学》、《存在与虚无》(1943) 、《唯物主义与革命》、《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 等。
[3]其中, 《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其存在主义的代表作。
也有人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不足以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认为它毕竟只是一篇临时的演讲,虽有许多地方生动明朗,也毫无疑问地值得加以注意,但却带有时间性的特征。
它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些因对事实不必要的错误陈述和疏忽而站不住脚的论述,一部分是存在主义所下的定义。
[1]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存在”问题。
但是,传统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以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为前提,因而是二元论的。
他要消除这种二元论,建立一种一元的存在哲学。
从事物本身出发,要寻求一个出发点。
萨特认为“我思”是一切真理都不能离开的,因此是本体论的出发点。
但是这“我思”和笛卡尔的我思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已有了主客体的明确区分,是自觉到主体存在的“反思的我思”,作为出发点的我思应该是主客体都没有明确区分,尚未意识到主体的“反思前的我思”。
存在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外部世界是“自在的存在”,意识活动是“自为的存在”。
前者是没有必然性的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它不被创造,也不能创造他物;后者是一种虚无,自收稿日期:2009208220作者简介:李云(1984 —) ,女,河北石家庄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08 级硕士研究生。
—311—身缺乏又总想成为什么的趋向,是变动不居而又具有否定作用的存在。
存在是统一的,自在与自为不可分割的联系着。
自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自身是悔暗不明的,它要在意识的显现中获得规定和意义。
自为本身没有存在,它需要通过显现自在而从自在那里获得存在。
这样,显现就成为沟通自为与自在的桥梁。
意识显现存在是虚无化,显现不是某物作为表象反映在意识中,而是意识的整个意向指向这物,意向性隐去了自在的不相关部分,这就是自为对自在的否定或虚无化;否定同时也就是规定,意向指向的部分也就是显现为现象。
这时自在从自为获得了规定,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存在,自为也就从自在那里“借得”了存在,在自在那里显现出它的存在。
但是,自为本身仍无存在,它的存在是在外的,因此它不断超越自身而趋向对目的的寻求中,趋向目的也就是趋向未来,使自身充实化,但自为永不能具有充实的存在,因此趋向未来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中,归根到底起能动综合作用的主导者还是自为本身。
萨特认为,这种处于自为不断否定、虚无化自在过程中的存在就是自我即人的存在,这是自为和自在的综合,是唯一的实在。
这种一元现象就是萨特哲学的本体。
在他看来,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
英雄或者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
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
由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不但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而且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也要承担责任。
正因为如此它是一种人道主义,即把人当作人,不当作物,是恢复人的尊严。
[3]三、萨特的人道主义思想萨特真正关心的是人生问题,他的哲学的目的是要干预人生、介入社会生活,人生论在他的哲学中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集中地表明了人的存在是主观性,人是自为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去设计自己、决定自己。
主观性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自己造就。
这又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自由。
“人就是自由”是萨特的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自为存在不断虚无化外物,不受其它东西规定而自己规定自己和外物,就肯定了人自己是自由的。
因此自由首先是本体的自由、存在的自由,自由与自为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的存在。
这样,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自由就不是人所选择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命运。
自由表现出来是人否定和选择的自由,因为自为是通过否定和选择表现的。
否定的自由是指人的否定能力,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否定,对围绕着人的周围环境要决定人而说一声“不”;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否定,人总是不断否定着过去又不断被将来否定。
选择的自由首先是指选择是无条件的,选择既没有普遍的道德规范作为外部依据,又因为人的过去也是自在的存在、处于被否定和被超越中而缺乏已有的经验作为内部的准则,人就按自己的意志、愿望选择,没有任何先决条件。
其次,选择不在于要得到什么预定要求的结果,而在于自己决定去要求。
也就是行动的成功与否对选择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决定,自由正在于此。
这样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自由。
自由不仅是主观的,选择的自由只有化为行动的自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自由。
人是被抛入世界、被不能选择的处境包围着的,但人的存在就是介入处境,对处境虚无化,通过选择行动赋予处境以意义,使其成为自己的处境。
同时,介入处境也是对处境的超越,处境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由成为处境中的自由,没有什么处境能够扼杀人的自由选择,在一定的处境中人可以不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但却不可不选择并且能够选择。
既然自由和自为一致,和否定、选择相联系,那么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同时自由使人能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自由也就是人生的目的。
放弃自由意味着放弃选择、逃避自身,放弃人的自为存在,所以自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无论虚无化、超越处境或是决定自己,人总是通过行动进行的,选择也就是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这样选择的自由就不是随心所欲,而必须和行为的后果相联系。
选择总是个人按自己的标准而作的自由选择,这就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责任,前无托词,后无辩护。
选择行为也就是选择责任,绝对自由地选择就要绝对地负责。
自由也就不是什么美妙的权利,而是人生的重负,人是被判决为自由的,它就是人“最荒谬又最严酷的义务”。
但人还是应当正视自由,因为这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使在面临着象俄瑞斯特斯所处的那样两难境况时,也应勇于选择。
在萨特的《苍蝇》中,俄瑞斯特斯要么杀母为父复仇,但这是犯罪,要么保全母亲,放弃复仇,但这又容忍了罪孽。
面临这样的境况选择是烦恼、痛苦的,但人还是得选择,主动勇于选择的才是英雄,因为选择行为就是选择做人的形象、选择自身的本质。
俄瑞斯特斯复仇后,背负着罪恶离开阿耳戈斯,勇敢承担了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他的选择就是有价值的。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还因为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是相关的。
在介入处境中选择时,个人与他人就处于共在关系,他人和我一样也是自为存在,也有自由。
个人把自由作为目标只有把他人自由设为条件才可能,也即个人自由应以不破坏他人的自由为前提。
最后,他说人道主义,因为我们提醒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由于听任他怎样做,他就必须为自己作出决定;还有,由于我们指出人不能反求诸己,而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3]。
[参考文献]1 ] 考夫曼W. 存在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 耶日·科萨克. 存在主义的大师们[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 ]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