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

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

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的存在赋予意义,而使其他方面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对自在的存在的破坏而使其虚无。

萨特界定的这种关于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其实只是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它只承认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中的改造作用,而忽视了其反映作用。

他承认物质的本体地位,而忽视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萨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述则是其存在论的核心,萨特认为物是自在的存在,而人是自为的存在,人具有意识,所以人具有存在先于本质的特点,人之初只是存在,没有本质,没有任何规定性。

但是在不断地自我设计,自我筹划,自我超越,经过自身选择,最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论述又有极大的相似性。

人之初具有的只是与其他动物毫无区别的自然属性,没有本质规定性。

随着人不断融入社会集体,其社会化不断增强,社会属性不断发展,最终成了具有本质规定性的人,只不过马克思强调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实现的,而萨特则认为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不断选择实现的。

三、人的选择性自由观
正是基于萨特的选择性观点,他继而提出了人的选择性自由观。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即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逃避不了的宿命,但他又认为自由的核心是选择的自由,即自由有选择的可能性。

他根据自己参加二战时做选择的经历,推出自由的结果,即自由意识的增强同时伴随着孤独的增强。

这种推论是带有片面性的,因为他当时的境况并不是他完全自由的选择,参军或不参军的选择都受着道德和理性的制约,既然推论的前提不正确,其结果必定不合理。

四、行动哲学
在自由观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提出了行动哲学的观点,萨特指出伴随着自由和责任的是人的“烦恼”。

因为并非人选择了绝对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人,人是生来被判为自由的,人不得不自由。

因此人自由得无所依傍,面对许多不确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安恐惧,忧虑而烦恼。

但是萨特却认为人只有在烦恼、孤寂、绝望等低沉的情绪下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真正存在。

当我们沉湎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与内在的自我相接触,因而通常并不意识到自我。

只有在低沉的情绪下才感到自己是能动的人,自由的人。

萨特说,烦恼决不会使人“放下行动”,反之,这正是他们行动的条件。

萨特号召人们在这个“荒谬”的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有所行动,有所作为,努力进取,敢于负责,去创造生活。

即自由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行动,不断地创造实践才能实现人的本质,这也是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理由,从而也可以看出萨特的哲学并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书斋哲学,而是一种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行动哲学,行动必然导致一定的后果,萨特认为既然自由是自己选择的,那么,自己就应该承担起自由的责任,人选择的后果得由自己承担,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即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责任,承担起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不应埋怨别人,推卸责任。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必然产生冲
突,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理解,人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必然与他人的自由产生矛盾,因而他得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即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猜疑,互相折磨,互相嫉妒的。

萨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论其实是建立在其自由论上的,即他只看到了自由的选择性,而忽视了自由选择背后的限制性,而其实这种限制性也就限制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发生。

五、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

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六、人学辩证法
在历史观上,萨特提出了人学辩证法,他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辩证主义历史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他同时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的空场”。

他主张用人学辩证法来补充马克思主义,他重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解,主张从个人出发去理解历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首次将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领域,否定了唯心史观,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但他并没有完全忽视对人的研究,马克思对人也有过很多的论述,他的所有哲学理论和共产主义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回归到人彻底解放。

而萨特的哲学则更强调人对历史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

总的说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内容极为丰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它是整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存在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萨特.萨特精选集(上下)(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04月
[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04月
[3] 黄忠晶.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07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