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比较解析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

对比解读新课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标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再成热门话题。

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普遍感到不会教选修课程了,在很多地方,选修课程成了不教课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没有弄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处理不好选修课程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上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同中有异。

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相互关联,目标相同或者相近,达成目标的路径也相同或相近;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路径也不相同。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不完全一样,达成目标的路径不一样。

弄清楚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就可能找到达成相应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

新课标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

每类课程要求高中生达到的水平不一样,安排了数量不等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借此得以落实。

为了弄清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法、教法,我们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进行了对比解读。

一、比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语言文字的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学习内容都是语言文字,它们分别安排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

前者的目标主要是积累汉字、汉语的知识,学会解读词义的方法,重视文言文词汇、句式等的学习,把握汉语言的特点,认识其规律。

总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语修逻方面的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后者的目标就不一样,它要求学生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个问题。

当然,在专题研讨中,学生语言经验会更丰富,语文知识更渊博,梳理归纳能力也有提高。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前者重在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用能力,后者重在让学生深入地、理性地认识语言文字。

除此之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各自提出了具体要求。

必修课程要求通过汉字、汉语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选修课程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完全体现了课程基础性和差异性,课标“差异性”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个性更张扬是时代需要。

因而,可以说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二、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文学阅读的目标要求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都侧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前者安排在必修课程中,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它们的学习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1、要求学会阅读文学作品。

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积累经验,总结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即从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学语言,理解作者意图等方面入手鉴赏文学作品。

2、要求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的艺术手法和各自的特殊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尝试文学创作。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目标概括起来说有一下几点:1、学会研习现当代作品的方法,比如学习确定研习专题的方法,学习写读书笔记和评论的方法。

2、研习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必修课程的任务群和选择性必修课任务群都要求尝试创作短篇作品,这是从表达与交流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并不在内容、风格、创新上提出过高要求。

必修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最基础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每个高中生必须达到的。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只要求“会读”“读懂”,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选修课程中学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时,没有提基础性要求,不等于不要求“会读”“读懂”,只是考虑到学生在必修课程里已经获得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必备知识和能力。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关系。

三、比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目标要求必修课程安排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选择性必修课程安排学习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安排了学习任务群“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这三个学习任务群都涉及阅读论述类文本,比较这三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可以发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要求的差异。

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主要包括这样几点:1、学会阅读论说类文章。

论说文章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解读论说文章的钥匙。

这种文章要阐发作者的观点,要用一定的方法阐述观点,要符合逻辑地阐述观点。

把握了论说文章的这些特点就掌握了解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所以新课程把这一目标放在重要位置。

2、介绍逻辑知识。

介绍必要的,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逻辑知识,重点了解词语与概念、单句与命题、复句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论说文章要求论证严密,有逻辑性,学一点逻辑知识对阅读论说文章有一定帮助。

3、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能力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还要求提升思维的品质,要让学生思维更敏捷。

为此,既要求选读古今中外优秀论说文章,也要求关注时事评论。

4、学习表达观点。

在阅读中积累表达、阐述观点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表达与交流活动中。

这些要求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符合设置必修课程的精神。

选择性必修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阅读范围不同。

必修课程要求阅读论说文章,选择性必修要求读科学论文。

2、学习重点不同。

必修课程侧重要求掌握阅读论说文章的方法和理解文章内容与表达方法,选择性必修课程侧重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科学论文与一般论说文章写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阅读方法也有相似之处,阅读科学论文的目标没有再提出那些基础性要求,明显地告诉我们,选择性必修课程对阅读科学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符合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精神。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该因课程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策略。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与“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分属不同不同课程,其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下面详加讨论。

四、比较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关“研习”“研讨”的学习任务群目标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群冠以“研习”名称,选修课程有五个学习任务群冠以“研讨”名称。

从字面意思上看,“研习”“研讨”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学习的过程,后者侧重讨论的过程。

从内容看,研习、研讨的对象不一样,研习具体的某一部作品,研讨相关专题,专题可能是梳理阅读某一部作品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也可能是梳理阅读某一类作品提出的问题而形成的。

因此,有关“研习”和“研讨”的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解析这些学习任务群的不同目标对我们理解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意图以及选择教学策略都有帮助。

在这里,我们选择四个任务群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分属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课标提出了什么学习目标呢?“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目标概括起来有这些特点:1、对研习的内容提出要求。

目标要求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不能随意选读传统文化类作品。

一方面,这涉及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在艺术上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学习研习方法。

如何研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新课标要求把研习经典作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之所以在“传授”二字上打引号,因为不要求口授这些方法,而是要求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如这些方法“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

(新课标语)3、从文言文基础知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1、专题研讨。

研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单篇研读,也可以群文研读,主题研读。

专题研讨式对传统文化的某一现象、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的背景等课题做科学性研讨。

2深入认识、理解传统文化。

选修课的目标不只是要求知道几个传统文化的概念,更要求深入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要把传承传统文化当作责任。

总之,学习任务群的“研习”侧重探究学习,主旨是学习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的“研讨”侧重研究问题,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同上文分析的那样,“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目标对研习内容、研习方法提出了要求。

在树人方面提出了特殊要求,学习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体会新时期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跟研习革命传统作品的目标不一样,要求专题研究,比如,可以研讨抗战时期的革命传统作品,可以研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传统作品;也可以研讨某一个作家的革命传统作品,还可以研讨同一题材的革命传统作品。

还要求深入理解革命传统的精神。

还要求学习探究方法,特别是学习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

“研习”和“研讨”虽然就有一字之差,但是,在课程学习要求上有很多差异,如果深入研究新课标相关内容,细致比较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目标不一样,它体现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上。

我们从四个方面比较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及其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发现了它们在要求上的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随时留意这些差异,选择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法和学法就更理性;如果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环节中留意这些差异,语文学习方式就可以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