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人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当然是诗词中的或壮怀激烈或幽细缠绵的情感在天地与人心中激荡萦回,久而弥深。
那么,诗词又是如何将情感传达出来的呢?那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抒发的情感可谓多彩多姿,但就情感表达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如下几点:一、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无一不是饱蘸诗人一生心血与信仰的神来之笔。
每每读之,心潮翻滚。
二、间接抒情(一)与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诗中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助景物间接抒发。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最二端。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些事物表情达意,历代沿习。
主要有如下三类:1.无生命的自然景观,如残月、西风、夕阳、烟波、流水等,多表送别的离愁或留恋。
如:(1)杨柳岸、晓风残月。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柳、梅、草、寒蝉、猿啸、杜鹃、鹧鸪等。
多表羁旅思乡或离愁别绪。
如:(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5)风急天高猿啸哀(6)又闻子规啼月夜(7)山深闻鹧鸪3.广为流传的乐曲,古诗中的乐曲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常见的曲调如下:(1)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2)梅花落: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方式渲染冷落之感。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
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杨柳曲:又名“杨柳枝”、“折杨柳”,多伤别怀人。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行路难: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二)依照诗人对景与情关系的处理,借景抒情可分为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
1.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将感情寄托在特定景物之中,为抒情而写景。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长时伫立目送远帆的景象,抒发对友人神驰目往依恋不舍的深情。
类似诗句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等。
以2006年广东卷所选诗歌为例:[原题呈现]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诗歌简析]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船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赋予全诗活力。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象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语言爽利,调子明快,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愉悦感受和美好感情。
参考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相应的高考诗歌:2004年全国卷(丙)欧阳炯《江城子》、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2004年福建卷朱淑真《秋夜》、2005年辽宁卷。
2.触景生情(情因景生):诗人因见到某一景象而引发出某种感情。
如王之涣《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由白日落山、黄河东流的壮阔景象,引发穷尽目力看尽远方景物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
也道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类似诗句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痛独登台”(杜甫),“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痛有孤舟”(杜甫),“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等。
以2006年山东卷所选诗歌为例:[原题呈现]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诗歌简析]这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起承转合章法严谨,颇有盛唐遗风。
首句“猎猎南风拂驿亭”,写出清晨出发时的景色,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气魄宏伟,意境阔大、清丽。
次句“五更牵缆上空泠”,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虽无一字写艰难,但想一想猎猎南风,想一想峡谷急流,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水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
这两句写景叙事,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惯行不解愁风水”,写自己常年在外,奔波于旅途,已经成为习惯,根本不知道为风浪发愁。
这里的“不解”应为“不在意”的意思,表现出诗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常年的漂泊,暗示了作者仕途坎坷的经历,所以这里的“风浪”既指自然的风浪。
也指社会的风浪、政治的风浪。
尾句“瀑布滩雷只卧听”,紧承上句,不在意风浪,一切艰难险阻坦然视之,“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高洁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
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
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应的高考诗歌:2002年高考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4年全国卷(丁)晏几道《鹧鸪天》、2005年广东卷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3.移情于景(缘情写景):诗人怀着特有的感情看待外界景物,使之带上诗人情感的色彩。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伤于“国破”,花似溅泪,鸟也惊心。
又如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时诗人甚至以自己的感情作为出发点,虚设出一种切合自己心境的景象,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缘情写景,集中虚构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以2006年安徽卷所选诗歌为例:[原题呈现]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
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诗歌简析]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此词描写了送别,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旬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泛菊杯深”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吹梅角远”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
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
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
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
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