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前言: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

译书分为十卷。

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

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

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

“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

”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

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

第二卷: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

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

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

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

”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

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

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

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

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最主要是指酒、色、财这三者。

苏格拉底讨论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其实只是在寻找哪种艺术形式更有利于现实政治。

曲调不能过于悲哀,也不能过于萎靡。

在身体的锻炼方面,“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人不应该守着病躯苟延残喘,“对于体质不合一般标准的病人,不值得去医治他,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什么用处。

”苏格拉底谈到的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然而,苏格拉底认为不应去医治体质不合格的病人,这严重违反了人道精神。

苏格拉底为了城邦国家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凡是阻碍城邦发展的人,对城邦无益的人,均毫不犹豫的抛弃。

这种种族净化的方式与当年的纳粹行为无异,是十分不可取得。

第四卷: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不仅仅是一个少数人幸福的国家,个体的利益不能代表整体的幸福。

过多或者过少的财富都会损害护卫者的品质,在苏格拉底看来国家的规模不宜太大,因为规模大了以后,意志难以统一。

苏格拉底的”善”的城邦建立起来了,它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因此它也是正义的。

城邦的智慧掌握在少数统治者之中,而其他具体知识不能称之为智慧。

城邦的勇敢,在苏格拉底的理解,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有所畏惧,有所不惧的信念。

勇敢往往掌握在城邦的战士之中。

节制,表现在城邦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自己的奴隶。

城邦的节制也存在于城邦的统治者之中。

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

”第五卷:苏格拉底主张给予儿童以同等的教育,无论男女,教育强调的是公共的性质。

在婚姻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卫国者妻儿公有,计划生育同时还要优生,对最好的后代予以培养,最坏的不予以培养;卫国者必须抛弃一切个人利益,不该有私人财产,包括家庭,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主要原因就是财产、儿女以及亲属的私有。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要少。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使之符合正义,而不要奢望与正义的理念别无二致。

一个人爱好一件东西,是爱他的全部而不是部分,哲学家爱好的是智慧的全部而非部分。

真正的哲学家关注的是事物的理性本质,而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他们拥有的是知识而不是意见,哲学家最适合当统治者。

苏格拉底注重智慧的力量,“哲学王”即起用有智慧的哲学家担任统治者,这种对智慧的重视使得城邦有更大的机会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然而,共产共妻的生活与居民所接受的现有伦理道德脱离,放在现在,也是无法接受。

苏格拉底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共产共妻,子女共同抚养,优胜劣汰,居民完全成为城邦发展的工具。

在城邦里居民的自由没有得到满足,不应是理想国中影出现的现象。

第六卷:苏格拉底认为终生研习哲学有益于现世甚至来生的幸福,对大众表示了适度的悲观:“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的话成为现实,他们看到过的是一种认为的、生硬的堆砌词语的哲学。

”他们经常听到意见,很少接触真理。

哲学家所要接受的教育,在要求上要高于城邦护卫者的水准,在正义、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基础上要上升到善的理念。

善的理念赋予人理智,人利用理智认识外在事物。

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在深刻程度上远远超过真理和知识。

苏格拉底将人的整个理性认识分为四个层面: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

第七卷:苏格拉底提出了“洞喻”。

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

二者一切的来源则是:光——“善的理念”。

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的人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明世事,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解开人们灵魂上的束缚,让他们到达更高境界,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城邦服务。

一旦到了上层,有些人会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识,不愿意下来拯救下层世界的其他人,这类人不能承担城邦统治者的重任,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

他们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桎梏,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

第八卷:第八卷谈到的是五种政体:贵族政制、荣誉政制、民主政制、寡头政制、僭主政制。

贵族政制的统治者由于内部素质的降低,出现不统一、不和谐,导致好大喜功、爱好战争的人占据统治者地位,贵族政制就向荣誉政制转变。

爱好荣誉,在自制力越来越弱的城邦风气中,很容易就会接着转变为爱好财富,这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就由荣誉政制进一步转向寡头政治了。

寡头政制的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城邦统治者的选举的财产最低准入机制:拥有一定的财产,才可能成为统治者。

在这样的城邦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在贪欲的驱动下,统治者变得越来越无耻而怯懦,而贫民最终只有走向一条唯一的出路——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后,在建立起来的民主政制中,每个公民被赋予充分的自由,从而导致每个人各行其是。

可是,“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向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

”这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

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产生了自己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慢慢发展成为僭主,走向独裁。

民主政治在柏拉图的眼中是政治体制下滑中的一个阶段,可见他对民主政治的不满,在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被处刑后不满更是深刻。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的民主政治所带来的好处,民主政治和其他政治制度相比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各个阶层之间的流通更为频繁,民主政治应是五种政治制度中最好的制度。

第九卷: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是更幸福的。

”又因为“城邦和个人性格之间都是相似的。

”推断出哲学王最幸福,僭主最不幸。

城邦分为三个等级,人的心灵也分为三个部分,“爱智”、“爱胜”以及“爱利”。

相应的人分为三类:哲学家、爱胜者以及爱利者。

这三种人中只有哲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因为接触事物本质的快乐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而且哲学家的手中掌握着判断、推理这些工具,这更有利于他们体验到真是的快乐。

苏格拉底一直在坚持智慧对人的巨大作用,智慧者领导者城邦,智慧者最快乐。

呼吁居民追求智慧,减少对荣耀胜利和利益的追逐。

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苏格拉底显然更注重精神层次。

第十卷:诗人崇尚模仿,但是他们模仿的却并非事物的本质(理念),他们模仿的是理念外化的具体事物,所以,他们距离真理隔了两层。

对于一个事物来说,真正的知识掌握在它的使用者手中,制造者则是遵从使用者的教导来获得正确的信念,至于模仿者(诗人、画家),他们不可能获得知识或者正确的意见。

所以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

苏格拉底主张将模仿者,包括诗人、画家,驱逐出城邦。

因为他们会蛊惑城邦统治者,软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情绪化,从而远离理性,必须将诗驱逐出城邦。

将文人画家驱逐出城邦,再次显示出了苏格拉底理想国的缺陷:采用净化的方式消除异己。

诗人、画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赞美美好的事物或勇敢的事迹。

并通过这些来影响他人。

诗人、画家是模仿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不灭的。

”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这些因素都会使心灵变恶,但是它们不能毁灭心灵。

灵魂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无论特有的恶还是外来的恶,都不能毁灭它,灵魂必定是永恒存在的,是不朽的,也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神学观念仍存在于苏格拉底的脑海中。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仰能够造成舆论,迫使居民克制自己,正想去做正义的事。

读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很多值得现世参考借鉴的地方,如:在男女地位极不平等的背景下提出了男女应受到相同的教育,可以从事相同的职业。

等级之间的流动缓解了等级的矛盾,重视智慧的力量能够鼓励人们去学习知识。

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缺陷:理想国中的居民一出生,就要面临生存的选择,如果是不合乎法律规定出生的婴儿,便不具有在城邦中长大的权利。

得以生存的婴儿由于先天具有的在某方面的才能,被分配给相应的职业,并奉献终生。

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国家事先安排好的以正义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这些居民们不能发展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创新天赋,一味的接受对神的赞美。

成人后各司其职,不能僭越,这里有利于独裁者对居民的的思想束缚。

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柏拉图内心中理想的国度,是无法成为真正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国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