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奇虎360与腾讯QQ争斗事件

奇虎360与腾讯QQ争斗事件

奇虎360与腾讯QQ争斗事件
是指2010年中国两间大型软件公司奇虎公司和腾讯公司之间互相指责对方不正当竞争的事件。

2010年9月,奇虎针对腾讯QQ先后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和360扣扣保镖,并称其可以保护QQ用户的隐私和网络安全。

11月3日,腾讯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将不能运行QQ软件。

《反垄断法》出台6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首例互联网反垄断案11月26日开庭。

诉讼双方为国内互联网行业举足轻重的两位大佬,腾讯和奇虎360。

事件同时牵涉到其他奇虎软件与同类软件的纷争,如360安全浏览器与傲游浏览器和搜狗浏览器之间、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与多家杀毒软件之间的纷争。

为此,金山、傲游、可牛、百度等软件公司11月5日联合召开发布会,抵制奇虎360并宣布将不兼容360系列软件。

之后政府介入此次争斗事件,责令腾讯停止不兼容行为、奇虎召回360扣扣保镖。

11月21日腾讯与奇虎两家公司分别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发表了对网民的致歉信,也正式结束了此次纠纷事件。

2011年4月26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就腾讯起诉奇虎360不正当竞争案作出一审判决,奇虎等三家公司赔偿腾讯公司人民币40万元。

2013年12月4日,腾讯和奇虎360再次在最高人民法院相见,这次不再是互联网反垄断案,而是扣扣保镖不正当竞争,这也是3Q大战系列诉讼的最后一场。

据了解,此案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担任审判长;知识产权庭庭长孔祥俊、副厅长王闯、资深法官王艳芳、朱理担任审判员等4位法官参与审理。

据了解,上一次最高人民法院5位法官出庭,还要追溯到2008年,由此细节也可以看出这一案件的分量。

(一)执法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在这个双方斗争过程中,几乎没有相关执法部门介入调查,至少是没有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以至于纷争愈演愈烈,网民也从最初的“隔岸观火”走到“深受其害”,甚至于可能威胁网络公共安全。

然而,无论是《反垄断法》第三十八条: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六条: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等法律法规都对执法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

可见,执法部门的滞后执法是事件恶性发展的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

(二)统一执法部门,加强执法部门权威
相关法律对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和法律责任都有规定,但是具体或者主要由什么部门负责没有明确。

这也就造成相关部门有可能相互推诿,使得对规定的具体执行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

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警醒相关职能部门,促成一个更加明确、具体的执行措施的出台。

(三)加强企业行业组织法律建设,对其地位、作用、职责、处罚等加以明确
在双方争斗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不可忽视。

10月15日,杀毒软件公司和卡巴斯基参战,指责360软件存在重大安全漏洞;10月27日,百度、腾讯、傲游、金山、可牛五家公司又发出联合声明抵制360。

使得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恶性和低劣程度达到极致。

同样作为IT 企业,在腾讯和360大战时,百度等企业想到的不是怎样从中斡旋,平息双方矛盾,维护行业信誉,反而是借机指责,激化争斗,以致最终难以收场。

再此过程中,行业组织集体“失声”,甚至人们不知道是否由行业组织的存在。

可见,企业行业组织协调、约束职能的缺位,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制竞争意识的现象已特别突出。

(四)加强企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设
一般而言,企业责任有三重意思:第一,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第二,为企业员工争取福利;第三,参与慈善等社会责任。

但在腾讯与360双方之战中,双方无序竞争,最后甚至“绑架”用户参与,其手段几乎已达到可耻的地步,责任意思丧失。

在法治社会,自己的商业信誉受到对手诋毁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诉诸法律武器以正视听。

这样既可以达到挫败对手的目的,也可以在舆论上取得优势,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此谓一举两得。

但是腾讯于360却是依靠技术采取对抗,通过网络和媒体大打“口水战”,完全没有大企业所应有的理性和气度,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双方的做法正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加强企业法制意识建设迫在眉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