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的能源形势

国内的能源形势

我国的能源形势
一、我国能源结构特征总体看,中国能源结构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从总量看,我国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居世界第1、第2、第12和第24位。

从人均可采储量看,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据专家分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相对不足,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重要的资源。

(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约11.7亿tce,煤炭占61.03%、石油26.69%、天然气3.06%、水电8.98%、核电0.24%。

1997年煤炭进入买方市场后库存持续上升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煤炭消费比重由1990年76.2%下降到2000年的61.03%。

一次能源生产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9%、2%和4.8%上升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3)能源消费以工业为主。

在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中,工业占总量的70%,居民生活占15%。

与其它国家相比,工业消耗能源过多,交通运输所占比例太少,居民人均用能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倍左右。

相关研究认为,与敌军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重工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轻的高能耗产业结构,是目前部门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

近20年来,我国GDP能耗强度呈现出快速下降趋
势。

据对1980年以来工业产值能耗变动原因分析,GDP能耗强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所致,有研究表明这部分贡献约为80%。

(4)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品种结构看,煤炭在能源终端消费中比重过大,天然气开发缓慢,水电开发程度仅有18.5%,煤层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小,石油受资源限制供需缺口逐渐扩大,能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已经影响到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

从生产结构看,煤炭采掘能力过大,而清洁加工转换发展缓慢。

天然气储量探明增长较快,应用开发不足,生产和管道转送能力部分闲置。

电力待业发电、输送和配电结构矛盾突出,小火电机组过多、配电网和高压输送能力弱抑制了电力消费的增长。

从技术结构看,我国能源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技术供给与需求结构及资源结构失衡,在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表现的尤其突出。

二、我国能源发展环境
我国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以及粗放型数量扩张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能源工业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

我国燃煤型大气污染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加重,并在全国相当大的区域引发了酸雨危害。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在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应该看到,当
前的环境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获得的,如北京为了在冬季采暖期达到国家大气环境标准,尽管天然气是燃煤供暖费用的3.7倍,还是确定了大量采用天然气采暖方案。

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国家补入环京津生态圈建设,并着手修订环保法规,这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刻地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

由此可见,国家环保政策推动了清洁能源消费的增长,在洁净煤技术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煤炭消费比重将持续下降,环保政策取向与能源赋存结构相悖状况还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2)强化节能法规政策的作用。

为了保护能源资源,国家采取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强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取缔关停资源浪费企业和整顿"十五小"企业等重大举措,"九五"期间节约能源4亿tce。

"十五"期间,又提出年节能率4.0-4.4%、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17%、能源效率达到36%等目标,国家预计用4年半左右霎时间关停总装机容量为3000万kW的小火电站机组,今明两年淘汰小玻璃厂落后生产能力3000万箱/年、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亿t/年、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亿t/年,预计将使煤炭待业每年失去1.27亿t的产品需求,相当于200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2.7%,这将彻底遏制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

(3)整顿煤炭生产秩序。

到2000年,全国取缔和关停煤矿4.73万处,压产4.48亿t,初步缓解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从山西看,今年重点煤炭企业因销量增加效益回升,但同期煤炭基建投资锐减,企业自身发展乏力的局面并没有
得到改变。

(4)西部大开发对区域煤炭市场的影响。

依据煤炭供求关系,全国划分为7个区域:晋陕蒙和新甘宁青是主要生产基地,新甘宁青储量巨大,但目前不具备规模开发条件;东北、华东、京津冀和中南18个省市用煤占全国总量的3/4,是主要煤炭调入区域;西南区煤炭资源集中在贵州,今后四川缺煤,尚需新甘宁青地区供给。

当前,国家充分发挥醅能源优势,围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西煤东运"通道建设,正在构筑能源由桛向东输送的网络系统。

预计"十五"期未华东、中南和京津冀地区每年将从区外(主要是西部地区)获得约1400万kW供电能力和300多亿m3天然气供应,估计可替换煤炭消耗近1亿t。

西部省区,当前主要是陕西、内蒙古、贵州和新疆的能源开发会有较大增长。

依据最近通车的神黄铁路和已开工在建的包西铁路运输能力及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外供天然气、电力设施建设规模,考虑今后山东、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燃气发电、天然气化工、燃油发电、天然气供暖和居民生活用气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将回忆天然气对煤炭的替换等因素,未来5-10年间,晋煤将丢失20-30的原煤外调市场。

三、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预测,21世纪我国能源消费将会持续增长,2010年将达到20.4亿tce,2030年为34.1亿tce,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发生短缺现象。

从能源安全考虑,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会改变。

今后将大力失去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建立以煤
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石油、水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发展趋势特征大致是:
(1)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清洁能源的迫切要求,提高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费。

预计到2005年,石油、天然气(含煤层卸)、煤炭、电力消费比2000年分别增长9.9%、36.3%、10%和64.7%,一次消费中石油消费比重与2000年基本持平,煤炭比重下降3.8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达到17.88%。

水电、燃气电站、核电洁净煤发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占到发电总量的31%。

(2)我国长期能源供给,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核能以及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从未来能源系统考虑,运输燃料和石油制品的替代主要通过煤转化获得,煤炭在终端消费中将向气、电转化,煤炭清洁高效技术将是21世纪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能源终端消费的变化趋势。

(3)"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

煤炭: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和煤炭生产布局,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把开发石油替代资源作为战略任务,加大煤层气开发,积极扩大煤炭出口;石油天然气:加强勘探、经济开发、油气并举、扩大开放、建立储备;电力:重点是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水电、优化火电结构、适当发展核电、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新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和光伏发电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