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

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

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2)特点1,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

2,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

2)关于“席勒式”倾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学。

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性质的理解。

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

2)笼统地说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

具体地说,这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想。

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认识。

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

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

胡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命”。

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的深入的认识。

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命。

”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颇。

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

为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形象化表述。

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的关系”(《神圣家族》)。

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的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希望拉萨尔也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要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货币的颠倒黑白的力量时,引用莎士比亚的剧作《雅典的泰门》中的诗句,并说“莎士比亚把货币的本质描写得十分出色”。

其次,莎士比亚化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

恩格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则和方法——“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分得更加鲜明些”。

他批评拉萨尔没有“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

莎士比亚化的第三层意思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的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关于这一点放到后面说明。

11,文学批评“须有一定的圈子”鲁迅认为,文艺批评必然有标准。

他十分肯定地指出所有文艺批评毫无例外地都有“圈子”:“真实的圈子”、“前进的圈子”、“美的圈”,也即是真实的标准、美感的标准、善的标准。

这是有助于时代前进的社会功利标准的另一种说法。

12,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

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继承者自居,同时兼收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理论、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企图调和并综合这些理论,形成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批判理论”。

他们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13,普列汉诺夫与过去有关艺术的起源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什么?与托尔斯泰不同,他认为艺术也表达什么?这些看法从他的哪一部著作中可以看出来?1)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他指出,在原始民族的艺术中,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狩猎舞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蹈者对于狩猎活动的摹仿。

为此,他十分赞同卡·毕歇尔提出的观点:“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劳动。

其余的组成部分具有从属的意义。

”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不把握着下面这个思想,那末我们将一点也不懂得原始艺术的历史: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是怎么完成这个转化的?这里面有两次快乐的感觉。

首先,是因为生活迫使原始人去劳动,在劳动中逐渐把自己的力量的实际作用看作一种快乐,原因是原始人劳动力量的使用使原始人获得利益,能够获得物质享受,人们看到这一点十分高兴,快乐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劳动中获得的利益是原始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创造的,这样劳动本身就成了自身能力和智慧的表现,于是原始人感到了自身价值的肯定。

这样就又获得了一次新的快乐。

这样,劳动不再只是满足原始人物质需要的活动了,而是还能够满足原始人的精神需要。

因此,娱乐活动就发生了,艺术也就形成了或者说艺术开始产生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游戏与劳动。

2)艺术也表达思想.3)1899——1900年写著名的《没有地址的信》这一重要著作。

14,为什么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1)提供了哲学基础①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命题,指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②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到自己;③美感不同于“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超越现实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

(2)把文学艺术定位为意识形态,认为文学艺术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不同于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15,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1,6,鲁迅对于文艺创作的论述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鲁迅在文艺创作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材与提炼:“选材要严,开掘要深”;2,想象与虚构: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3,构思与表达:“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4,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7,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艺术反映中渗透着人的主观因素,尽管艺术的本源来自客观存在,但艺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行为,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