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忠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有功盖千秋的贤帝,也有出将入相的能臣;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遗臭万年的奸人。
他们大多都记载史册,任凭后人评论他们的是非功过。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卫国,敢谏直言,心系社稷,忧国忧民,但他们最后都不能善终,每每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为他们高尚的气节敬仰折服的同时,也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哀婉叹息。
1.关龙逢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
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
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
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
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逢决定以献黄图进谏。
关龙逢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关龙逢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
夏桀看到关龙逢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逢怒目而视。
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逢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逢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
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吧。
2.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比干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
3.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名员,字子胥。
春秋时楚国人。
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
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
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句(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句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伍子胥死前嘱咐五国大将军公孙雄挖出他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伍子胥一生命运多舛,年轻时背井离乡,后率别国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鞭尸自己的先王,这种“叛徒”的滋味我想也只有伍子胥自己能够体会。
终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辅助吴国,然而风烛残年之际,招来夫差的猜忌,本有机会逃跑,伍子胥却仰天长叹“我该逃往何方?我已经老了,落叶归根,楚国已经不会收留我了,吴国也要抛弃我,天下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
我想伍子胥应该是这十个人中最为可悲和可敬的一位。
4.商鞅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
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秦国贵族多怨。
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将商鞅入此列有些牵强,因为他主要是因他国之事而被杀的,但考虑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又惨死于秦君之手,故忝之。
5.晁错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
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
在文帝朝,晁错除了辅佐太子外,还对当时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都切合实际,见识深刻,不但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以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论文。
对地方诸侯王危害西汉王朝的问题,晁错与贾谊的看法是一致的。
因此,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
文帝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
当时,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
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
从此晁错位列三公,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
晁错位高权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
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袁盎对景帝说:“吴楚所发书信,说是晁错擅自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因此以反为名,要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
当今之计,只有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统统罢兵。
”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且看真实情况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
”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
诛杀晁错完全是一种突然袭击: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皇帝命令,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
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
忠臣无罪,惨遭杀害,这真是一个悲剧啊!晁错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处于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盛世,死于明君景帝之手确实让人为其鸣不平,只能说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6.范增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是居(今中国南部安徽省桐城南)人,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
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被采纳。
刘邦后来赴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又让项庄舞剑,想寻机刺杀刘邦,又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从中作梗,除掉刘邦的计划落空,最后刘邦逃脱。
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东北),项羽胜利在望时,没想到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遇事不再和他商议,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但走到半路就病死了。
没有了范增的辅佐,项羽终于兵败,自刎于乌江。
范增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在帝王刀下的人,但西楚霸王项羽从初期叱咤风云,英雄无敌的辉煌,到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这种对比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清楚范增之与项羽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项羽的英雄末路感到扼腕叹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范增的怀才不遇,恨铁不成钢的心境。
所以与其说范增是病死的,不如说是项羽伤透了“亚父”的心,被活活气死的。
7.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
事母至孝,家贫力学。
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
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
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
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