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素材选取方法

中考作文素材选取方法

中考作文素材选取方法导读:一篇作文有一个主题,选取素材时,一定只能选用那些与主题相一致的素材,才能阐明主题,因此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要有典型性。

这一素材是所有相关素材中最能体现主题的。

二是要有感染力。

即在可用素材中最能打动读者。

三是要有新颖性。

这是指选那些时代感强,一般人很少见到或很少用到的,也可以是人们熟视无睹的材料,但能用出新意。

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选用方法:一、素材选取途径1.挖掘现实生活十年中考作文都要求学生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选取鲜活的素材表达中心,表达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表达自尊自强、自信自律的情怀,表达对“真善美”的赞颂与向往,表达对老师家长的尊敬与感恩等。

如2005年中考作文题目“充满活力的岁月”就是让学生“放飞活力”,可写校运会班际之间400米接力赛的你追我赶;辩论会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艺术节摇滚乐现代舞的热情奔放;英语周情景剧的欢声笑语;科技节遥控航模的冲刺翻腾。

至于“岁月”,只要你从时间跨度上(初中三年)选取几个“活力”就行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把这些事情经过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就是可用的素材。

提炼选用生活素材,会使我们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也更能吸引读者。

2.重视课本内容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家名著,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来他们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何不从中选取一些精典的写作素材呢?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部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传奇、凡人琐事等等都有涉及,只要稍作整理归类,就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即所谓“就地取材”。

如:“读《论语》至今已有10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涵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侍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

”(2007年江苏扬州卷满分作文)本文段就选用了我们课本中有关《论语》的原文,以此说明自己“吃透《论语》”的经过和感悟,很有文化底蕴!3.借鉴经典作文经典作文即指同龄人所写的优秀作文,包括中考高分作文。

这些作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审题、立意等方面精妙之处外,在材料的选用上显然也有独到之处。

我们阅读同龄人的佳作,看他们是怎样选用素材的,我们既可以借鉴他们的用材方法,也可以借用他们的材料,为我所用,巧妙地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以表现自己的主题。

请看一位同学写的一段:“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作者把唐太宗论“镜子”这一经典素材,用于“借”这一话题中。

再看另一位同学的运用:“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常照镜子,才能随时发现自己形象上的瑕疵,并设法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使自己更有品味,更完美。

”这位作者借用这一素材,巧妙地用于对“镜子”的评述。

4.化用名著形象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

近几年来,许多中考优秀作文中,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诗词名句等被大量运用,使作文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寄居贾府,虽说衣食无忧,但总免不了悲伤。

贾府里的很多人都各怀鬼胎,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身处这样的环境,你该有多大的勇气去消除那些忧愁啊。

”(2007年江苏常州卷《你还会进贾府吗》)当然,选用名著中的人物,或是故事情节,不能生搬硬套,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张冠李戴;所选人物形象要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5.引用作家名句作家之所以突出,就因为他身上存在着常人所不具备或难以具备的特性。

如果把与他们有关的素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也能增添文采或是说服力。

如余秋雨这位散文大家,在其《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句话:“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余秋雨赞扬李白的经典句子。

有同学这样借用:“太白受人进谗,被玄宗赐金放还。

失意之时,对月当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似乎让我们也颇有豪情在胸了。

二、素材选取技巧1.精筛细选,曲取其高如何曲取其高?古人已有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为慎重计,只能作保守的估计;初中生选用高中生的优秀作文,很可能经过自我遗漏,仅获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若取初中生的优秀作文范本,那就几乎没有取胜的把握。

结果自己满以为会得高分,考分出来恐怕要大吃一惊。

所以,初中生宜选用同龄人中的经典优秀作文及高中生的优秀作文(特别是记人记事议论类);又不可太高,取到作家身上去了。

2.精用素材,力避堆砌文章不能少了素材,但并不是说素材越多越好。

简单的一则素材,同样能起到诠释话题的功效。

如“一辆改装的三轮摩托车驮着一台轮椅。

17岁的湖南男孩黄舸就‘坐’在轮椅上,48岁的父亲骑在前面,3年来‘走’过了一万三千多公里,走进了全国数十个城市。

黄舸的生命可能只有18个春秋。

轮椅上的黄舸不算‘坐’,疾病早已剥夺了他站或坐的能力。

而他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寻来,一定要赶在生命的尽头,对那些曾经帮助、鼓励过自己的善良人们道声‘谢谢’。

”(2008年福州卷《感恩之旅》)文段中,只有一个人物:黄舸。

一件事:向帮助过自己的人当面说声谢谢。

方式:“坐”在轮椅上。

然而这一则素材就把“感恩”这一话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可见,素材像士兵一样,在精而不在多,要尽量选用那些经典、有品味、有丰富内涵的素材。

3.角度独特,与众不同作文中,我们最好能选用时新的甚至是唯我独有的素材,但我们未必都能找到“独家新闻”,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独特的角度对素材加以分析和运用。

如关于陶渊明隐居一事,多少年来人们都在赞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这一高尚品质,但如果你换一种角度,如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批评,指出他失去了作为一位官员(曾任彭泽县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为了自身的高洁而弃社会责任不顾。

这样一来,这一素材不是鲜活了吗?我们的理由是:中国封建社会,天下往往处在失道甚至无道的境况,在这种情形下,陶渊明的选择未必是唯一准确和明智的。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然没有退出浊流,保全自身,而是不屈不挠地为国尽忠。

林则徐更是“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义无反顾,终致发配边疆。

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些历史人物忧国忧民忧天下。

陶公所为固然可贵,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则更为可敬。

在当代,国强民富,政治清明,宜各尽所能,为国效力,陶渊明的选择就更不宜提倡了。

4.时尚前卫,新颖靓丽在写作中,许多同学喜欢选用引用频率很高的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素材,这并非不可,然而,当大多数同学都选用这些名人名言时,必然有“撞车”的现象,那么,我们何不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边,放到我们正在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呢?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中所播放的模范人物、奥运盛事中的感人故事,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国内国际最新动态,甚至还有你我他身边的凡人小事……这些新近发生着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最好的素材,而且非常新颖。

选用这样的素材不是更能起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作用吗?请看这篇中考考场作文中的一段话:“看吧,德国总理‘铁娘子’默克尔更像是一位有着高度凝聚力的‘母亲’,每场比赛她都抛开繁忙的国务,亲临球场看着伟岸、坚强的‘儿子’们奋勇向前。

德国人向来认为自私自利是一种耻辱,如今,他们用自己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交口称赞,他们很有希望继续下去。

”(2006年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作文)在多数中学生还不知德国总理为何人的时候,作者能关注上台不久的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在公众场合中的形象,比起许多考生使用老掉牙的陈谷子烂芝麻,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印象当然不一样了。

三、巧用思维模式1.联想和想象思维在写作时,最终确定选用哪个素材,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明确。

怎样通过联想来选用素材呢?比如当我们已经确定一个主题时,首先要想到应该选用哪些素材进行说明。

假如以“珍爱大自然”为主题写作时,下面这些素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月球上的科学探测”、“衬衫盒子”、“计划生育的国策”、“电脑”等。

然而,我们进一步思考,也许就会发现它们与主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的关系:“月球上的沙漠化环境――如果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破坏毫无节制,将是未来地球的生动写照。

”“衬衫盒年耗大树168万棵,使我国本来稀缺的森林生态雪上加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不实行计划生育,博大的大自然也将无法忍受人类对资源的掠夺。

”“电脑信息化技术带来无纸化作业和无污染行业,可谓是大自然的福音。

”这些联系,都将可能成为文章的创新之处。

2.直觉思维如果你去询问一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他们是如何选用素材的,有的同学一定会这样告诉你:“凭直觉。

”凭着自己的直觉就能找到最佳的素材,听来匪夷所思,但有时事实的确如此。

例如在写“诚信”话题时,一些同学的头脑里一下就出现了“商鞅立木取信”、“尾生抱柱”、“季布一诺千金”等等,或有关诚信的名言,如“言而有信”、“金口玉言”、“言必信,行必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这就是直觉思维。

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前提还是需要大量阅读和积累,在此基础上经过有序地训练,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合适的素材。

实际上直觉思维就是一种灵感。

3.对比思维当我们面临几个素材难以取舍时,究竟应该选用哪一个素材为好呢?这需要同学们掌握对比思维的能力,对素材进行甄别、筛选。

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了哪一个素材更能表达主旨。

如写“冷”这一话题,一则素材是冬天的气温很低,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另一则素材是公交车上不让座,人们居住在各自的“铁屋”里,老死不相往来。

这两则素材,前者直接描述自然的冷,似乎与话题关系紧密,后者又似乎与冷无关。

其实只要仔细对照后,就会发现,前者肤浅而后者深刻,因为后者是直击人们之间缺少关爱这一事实,这也是一种“冷”,是人情之冷,是更深层次的“冷”,所表达的主题也更深刻。

素材一:河南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城管局组织城管队员与商贩“换位”活动:城管人员去店铺当商贩,商贩陪部分执法人员去街上纠章。

在两个多小时的“换位”过程中,双方各自受益匪浅,都体会到了对方的艰辛。

素材二:时下,许多城里人纷纷下乡郊游度假,他们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