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11-05T09:26:43.0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9月总第96期供稿作者:刘晓君
[导读]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就提出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
刘晓君山东省肥城三中271609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就提出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
启发式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其方式和途径多样,课堂提问是通常采用的途径之一。
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一、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
1、无意义提问。
课堂提问简单化,形式化,教师往往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类似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2、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
一个问题能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全班必须毫无保留地遵循一个固定格式的答案。
或者干脆让几个优秀生承包。
3、对问题回答的评价方式不对。
学生答对是理所当然,答错就斥责嘲讽;或者对答对和答错的学生都不进行评价。
这些都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提问存在的误区,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应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2.根据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设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逐一落实的过程,一切教和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
因此课堂问题也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的设置也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考氛围,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全体学生学情兼顾个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课堂的核心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讲解基因突变时,核心问题可以如此设计:①什么是基因突变?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都能传递给后代吗?②基因突变是的原因是什么?③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吗?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呢?④基因突变有什么意义呢?通过以上关键性的问题,能清晰的体现出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知识。
3.逐步引导思维深入,注重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要讲求层次性、连续性、逻辑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
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
4.抓住思维的火花,注重问题的生成性。
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与原本的设定有所差异,而产生新的教学环节或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体现,在提问这个环节中同样也会出现。
教师课前不可能预设好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根据新的教学情境产生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方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一位同学的答案,会对其他同学的思维产生新的刺激,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错误”、“争论”等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提出生成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针对“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运用对照原则设计实验。
”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介绍完詹森的实验后提出了“这个设计是否存在着问题呢?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对于“如何改进”这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很多,只要合理就可,实际教学中,同学们积极思考,有了多种的改进方案,而每一种改进方案都有利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
教师可以请1到2位同学阐述自己的方案,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对于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使得同学对设计实验的“对照原则”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5.掌握课堂提问的技术,优化提问的方式。
第一,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充满信任感,要有鼓励和期待。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和爱,而不是有意难为他们,这样,学生才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让学生的思维自觉主动的运转。
如在讲述完达尔文的实验后提出“决定胚芽鞘向光性的到底是尖端还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呢?”学生回答是刺激,教师及时进行追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使其思维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中。
第三,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补充或修改回答。
第四,教师评价要及时,并体现公正性和激励性。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并指出回答中的关键点,给其他同学以示范作用;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应以鼓励为主,并通过分析和递进提问帮助他解决问题,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