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最新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精品文档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

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

称为“异位妊娠”。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4.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精品文档5.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

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

必要时输血。

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凡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滑胎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内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

病机: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

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1.儿枕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精品文档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癥瘕●盆腔炎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5)痰湿型-芎归二陈汤精品文档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3)脾虚型-归脾汤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精品文档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6)阴虚内含-文金堂(金匮要略)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精品文档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经行口糜-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胃热熏蒸-凉膈散经行风疹块血虚-当归饮子风热-消风散经行发热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经行情志异常-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肝经郁热-胆汁逍遥散痰火上扰-生铁落饮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精品文档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绝经后骨质疏松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十三、带下病——1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2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十四、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精品文档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五、产后病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精品文档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七、产后抑郁-心脾两虚-归脾汤瘀血内阻-调经散肝郁气结-逍遥散十六、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精品文档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