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摘要] 随者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设置了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都是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业的同时,也实现全面的发展。

本文在了解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目的及关系的基础上,对怎样使二者得到优化整合,发挥最大效应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优化整合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教育教学也经历着重大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身心。

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

当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他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社会筛选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对人格,修养和能力的筛选。

此时,单一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能够因材施教。

所以,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从国家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
所谓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它主要是按照课程主体来划分的。

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它是全国统一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从
而形成了集权制课程开发的传统,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统一的规定性和强制性。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劣
国家课程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是真正高质量的课程。

它面向群体广(面向全国学生),范围大,具有普遍性。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国家课程的标准普遍都是中等偏下,以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的标准。

国家课程将确保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

它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基本质量,确保公民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

但是国家课程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学生受到的外界刺激多,接触的新事物也多,国家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很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增大各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有人认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二元对立,顾此失彼的关系。

学习校本课程之后,国家课程的课时量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导致很多学生知识学习的不够牢靠。

很多知识都没有掌握到位。

一般认为两者之间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由此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行为自然也就大相径庭。

这种分析的危险性在于两级对立的方式过于简单化,没有认识到双方有许多交叉重叠之处。

教学哲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价值组合成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以参加考试能考出好成绩,与让学生参加多元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创造力本身是不冲突和不矛盾的,教学本身就应该兼顾这两者甚至更多的方面。

但是,教学实践中,两者却经常被对立起来,只能择其一而从之。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会造成教学的失衡,不改革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教学改革就只能原地徘徊,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难有大的成效。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它可以促进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两种课程对学校教育都有特定的作用,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首先,国家课程的设置是面向全国的学生,确保了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具有强制性。

其次,国家课程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各地区教学质量的标准,它规定了国家必修课程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用来指定各学科目标,并衡量目标达成度,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依据。

最后,国家课程从总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虽然是基本的、较低要求的,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这就有助于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框架,从而使不同学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留有充分的灵活余地。

因此,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并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而校本课程,虽然是以校为本,但是它也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致,同时也促进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因此,校本课程可以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的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化差异。

例如有的学校开设书法,茶艺,陶艺等课程,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使喜欢书法的同学有了更好的造诣,而其他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具有了一定的内涵与修养。

校本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

”这就对教师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是主体,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所以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变得尤为重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

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
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如何实现二者的优化整合
怎样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化整合,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也能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里不得不提到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被称为英国社会精英的摇篮,这里造就了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

伊顿每年的毕业生中,70%进入了世界名校。

伊顿公学之所以能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与他们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高效的课堂分不开。

伊顿的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完成国家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校本课程。

由此可见,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在提升教学的品质和内涵方面下功夫。

优秀的教材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以校为本开发校本课程,立足点应该还是在国家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

推进校本课程,是为了解决国家课程改革在实际开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国家课程在实际实施中的不足。

在确定课程内容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确定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内容,并根具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改进。

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开展校本课程研讨会,成立领导机构,课程研发小组及课程评定小组等。

怎样处理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好的学业成绩,也能实现全面均衡发展?怎样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与多元协调发展,在探索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雯.文化视野下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9(4).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