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更加健康地发展。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办学理念、课程观念、师资水平、学校资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要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就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校本课程内涵的正确理解
校本课程的核心内涵在于其校本性,即“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
“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主旨。
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为学校办出特色服务,同时又以本校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为依据,为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其次,校本课程必须依靠学校而生成。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充分地开发和展现教师教学的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讲应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学校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第三,校本课程必须植根于学校。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去谋划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它来源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优良传统、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等。
二、对校本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其内容具有广泛性。
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来看,凡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素质,提升学生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但是,具体操作应把握三点:一要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充分认识和科学研究本校独特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等基础上提出的有关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针大计,体现了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区域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
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校本特色。
二要因地制宜。
根据学校的实情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办学特色优势、现有师资水平等,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去开发课程。
三要尊重学生的需求。
学生不但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要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生活所遇到的问题中考虑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对校本课程类型的科学定位
校本课程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学生为主体等特征。
实践性是最本质的特征。
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
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并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
其二是探索性。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要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学生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
其三是综合性。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个主题或课题从多种学科和现实媒体中收集组织的。
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四是以学生为主体。
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情感的提升。
因此,校本课程以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课型来组织实施更值得提倡。
四、对校本课程师资的培训指导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与校本课程开发所赋予他们的主体地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
一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培养校本课程意识。
通过专家讲座、校本课程实践观摩、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其它领域专业发展活动等,增强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
二要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
变经验传授型为科研型,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加强深层次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加强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开阔视野思维。
三要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理论的功底,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理论思维能力。
因此,要强化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等培训,注重课程开发过程指导,引导教师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开发校本课程。
培养教师整合课程的能力,既要有独立开发与创新的能力,也要有与其他教师协同合作开发的能力,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主体作用。
五、对校本课程评价管理的规范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措施的完善来实现。
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制度,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开展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完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校本课程开
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上,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以及开发教学的资源条件,是否实现三级课程功能的互补,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等方面。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直接体验和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