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训练作者:郭秦岭发布者:郭秦岭日期:2010-04-12 11:31:25 点击量:832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一)”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

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

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不能够真正落实,如:1、教师分析讲解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的情况。

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不明确。

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

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如何落实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一、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

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

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要反复读。

三、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熟、读懂的过程。

朗读课文,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

二年级学生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

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在要求读流利,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有低到高的变化,看出学生的发展。

四、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课堂上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1、范读范读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指导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

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评读重视朗读后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朗读的乐趣,体验朗读成功的喜悦之情。

课堂上,教师指学生读书,要求其他孩子用心看书,认真听同学读书,读后评一评,说说那里读的好,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其他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教读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他们教读,这样,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同时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4、自读自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人人都能参与。

学生自读时,教师巡视指导,表扬读书认真专注、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帮助指导读书有困难的同学。

5、分角色读分角色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低段课文文字兼美,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在学生的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

分角色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

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

接着抽人试读,读了大家评,评了又读,然后再抽生分角色读。

最后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这样能带动一些弱差生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6、表演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带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

演了评,评了又演。

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

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7、齐读齐读训练面大,但要注意不要唱读,学生不能有口无心的读,不能只用口,不用眼。

总之,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教师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用心指导,扎实训练,持之以恒,定有成效。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有利于情感的激发,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1.把握住朗读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打好朗读基础。

读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或一篇短文,首先要求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其次要求读得流利,不断句、不重复;再次,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

2.掌握住朗读的技巧。

要富有情感,自然地读出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语调语句。

如《一株紫丁香》一文中,它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朗读时情绪要饱满些,声音响亮些。

通过朗读传递师生情3.指导学生朗读,要使用启发、提示的方法,不只是声音、语调等表达方法,而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真情实感,从而找到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看雪》一文,细腻、生动地描就不宜用高昂、响亮的语调去读,而应用略带惊讶、欣喜、节奏感较强、鲜明的语调来读,以表现作者的喜悦及期盼。

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想做好这几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在朗读训练中。

可以先指名领读或齐声朗读,带动那些朗读基础不好的同学敢大声朗读;再同桌、前后结成朗读小组,互相对读,分角色读,彼此交流,彼此监督,互相指出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阅读的时间,都能得到朗读的训练。

最后老师采取布置任务、定期检查的方法,约束学生在家里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读熟了,会背了,那些范文的语言就能进入到学生的语言储备库里去,那些范文的种种表达方法,种种修辞方法,种种篇章结构等,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质。

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朗读,不是乱读,更不是滥读。

在听课时,我发现有的老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不但没有仔细听,反而是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样一来,老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所以也无法对学生刚才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性的评价,这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方式是毫无价值的,这样的朗读只是一种形式。

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要求。

如在初读课文之前,我总是提出简单明了的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于课堂上的个人自读,我总是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从不搞走过场,草草收兵。

对于美读,我要求做到声情并茂,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还严格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注意把握好朗读的速度。

这样的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语境,才能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分角色朗读时,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

朗读时,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

对于集体朗读,我首先就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其次要求读出感情。

这样,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朗读的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

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加快了,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加深了。

二、要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教材本身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

尤其是配乐朗读,它是属于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全新阅读方式。

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中畅游。

诚然,各种形式的朗读均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第一课时中,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

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

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或可采用指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个别读;第二课时中,可采用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方式;我们知道,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