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师:应文姓名:张超学号:20131513116 专业:城市规划硕士类别:专业上课时间:2013 年9 月至2013 年11 月考生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新城城市特色营造——以宁波鄞州新城建设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的负担,这样随之而来是很多城市在主城区附近修建新城来缓解城市人口。
而随着发展,模式化的新城纷纷出现,新城不再新,只是为满足缓解主城压力的需求,而忽略了新城所应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本文以水乡新城宁波鄞州的建设为例,在城市布局、网络构架、空间形态与肌理、建筑小品、城市色彩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新城建设时在城市特色营造方面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城建设、城市特色、特色营造1. 引言1.1 对城市特色的基本认识从历史来看,城市在发展的早期,虽然没有去刻意的营造自身的特色,但从国外到国内来看,城市都有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城市特色,从古罗马到商城、从古希腊到洛邑,都会感受到其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历史传统、名族文化所导致的不同城市形态与建筑造型的区别。
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城市布局和鲜明特色,独特巧妙、多样统一的建筑风格,造就它们在城市建设史中的超然地位。
1.2 城市特色概念及内涵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
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内在、最基本要素。
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空间特征、建筑风格等,是最直接、最易被感知的城市个性要素。
1.3 城市特色基本特征(1) 整体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城市可识别性要求对象表现出与其它事物的区别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
城市以及其中的元素均应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某种“图——底”关系才能被识别。
也就是说,对象应该是完形的状态,才能被当做一个独立对象而被认知。
这就要求城市或城市主要区域首先在形象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只有这样,观察者才能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阅读来考察其特色。
(2) 相对性认知城市的主体构成是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年龄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城市的看法也不一样。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对于城市的看法不同。
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环境,即其生活背景被他下意识当作认知过程中的“底“因而属于这个环境中的对象都被当作“底”而不被感知。
相反的,当他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出现新的现象时,这些现象就会因“底”的显著差别而被感知。
(3)主观性城市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同的城市,在不同的观察者心目中的特色不一样。
另一方面,对于不能深入了解对象城市的大部分外来者而言,往往会根据先入为主的宣传或第一印象,对城市特色做出判断。
1.4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城市特色大的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
自然因素指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
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如苏州是水城,济南是泉城,重庆是山城等。
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一定的自然特色。
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
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富有魅力,更具有特色。
具体来说城市特色构成要素有:规划结构域布局、建筑和建筑群、名胜古迹、街道广场、园林绿化、建筑小品、城市色彩等方面。
本文的新城案例就是从其中的几项来加以说明该新城在城市特色营造上的特点。
2. 宁波鄞州新城城市特色宁波市鄞州区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浙江省东部的沿海地区,从西、南两面紧围宁波老市区,西北、西部与余姚接壤,南部紧邻奉化,东南邻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
总的来说,新城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核心区的南部边缘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北接宁波市区,西连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南接宁波市环城高速,不足半小时到达宁波北仑港,并有四条高铁线通过该区域,是一集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职能的综合性新城区。
鄞州新城区由于位于宁波沉积盆地内,区内地势平坦,水系纵横交错,水面面积占新城城区面积的8.53%,水网密度3km/km ²,为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纵横交错的水网构成了鄞州新城区的空间基质。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鄞州新城的建设特色。
2.1 用地布局 用地布局是城市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其反映了城市用地的生长以及各类型用地的区位变化特征。
城市用地布局是城市活动的需求在城市中的分布,体现在物质空间形态上就是对城市不同区位的土地利用。
鄞州新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通过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工业、绿地四大类型用地的空间布局来说明。
2.1.1 整体生长回顾鄞州新城发展史,新城城市用地的生长的特点是点轴先导、块状填充、周期滚动。
首先在城市中形成生长点与伸展轴,这是新城区用地生长的重要载体。
新城区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城市的开发也是以建设项目为载体的,因此点状的生长构成新城区用地形态拓展的基本要素。
生长点出现以后,它们依托城市鄞州区在长三角的宏观区位鄞州新城区在宁波市范围内区位鄞州新城十字生长轴道路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城市主要干道成为重要生长轴。
在城市干道两侧建设完毕后,用地生长转向街区内部。
随着生长点的出现,伸展轴的形成,点—轴模式交替生长,达到新的均衡,直至再次出现新的生长点进而轴向拓展,周而复始,从小变大,直至完成整个鄞州新城的生长。
2.1.2 居住空间 从居住空间的特点来看,鄞州新城居住形式多样并存,以片区式综合开发为主,快速增长,以商品化住宅为主,片区式开发,大面积填充,主要以小高层和高层住宅为主。
分布于四名路两侧,鄞县大道以及北居住片区内。
鄞州新城居住空间力求通过公共设施的配给、税收、保障性住房等手段合理引导和控制,实现各阶层的混合居住,减少居住空间的分异阶层化,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
2.1.3 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含行政办公、高等教育以及商业服务三大功能组团。
在建设初期,新城首先建设的的高等教育服务设施,在新城区建设了高教园区,它的建设改变了新城区“工业启动、行政推动、三产配套”的初始发展方向,给新城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新城区难得的机遇与发展阶段,也彻底改变了新城区的用地形态的演化方向。
而行政办公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的建设则优化鄞州大道特色路径节点位置鄞州新城居住空间分布图了新城区的城市功能,完善了新城区的配套设施,促成新城区从生产向生活的转变。
从布局特征上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绝大部分位于鄞县大道南侧,主要集中于十字轴带和高教园两个片区内,与传统的公共设施用地分散布局、沿街沿轴分布不同,新城区采用了街坊式的布局方式,各类型的功能片区以较为独立的组团形式存在。
就商业服务设施而言,这样的布局方式适合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街坊式的布局能够满足当前的经济需求,随着现代商业在经营方式上的改变,出现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这就催生了新型城市商业空间,在空闲布局上则体现为摆脱了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的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
原来那种商业街道首尾相连,沿街铺面的现象发生变化,逐步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变。
行政办公和高教园区在众多新城建设中亦都成规模建设,成“块”出现,这也是有利于新城城市集聚发展的用地布局模式。
2.1.4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作为新城区初期空间拓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空间拓展的同时为新城区建设提供基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鄞州新城建设之初,其主要以生长点的方式零散分布,在区位选择上考虑了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了出现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新城区内部土地价值的提升,而使得工业用地不断外移,从而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目前,鄞州新城区内已经不再审批工业用地,这样就为以后新城区的长远发展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再出现工业用地不断外移的情况出现。
鄞州新城配套设施布局2.2 网络架构城市发展伴随着不同的网络形成和发展,网络将各个功能区有机串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鄞州新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网络。
+2.2.1 道路网络道路网络是城市物流、人流网络空间化的重要形态之一,是城市生长的骨干,它支撑着城市内各种功能性空间的分布,并使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鄞州新城区采用的是棋盘式路网布局,与严格的“横平竖直”的方格网形态相比,城市道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
这种路网布局方式集约经济,能够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促进集约发展。
在道路网络的架构过程中,鄞州新城采取的策略是“干道先行,支路织补”,在新城区成立之初,首先建设了三横三纵的城市干道网络,随着新城区拓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发转向地块内部进行,这时加以完善配套设施,城市次干道得到了集中的建设,新城路网密度趋于合理。
城市道路网络内部的微循环系统更多的依靠支路来解决,与新城区先行的干路网 绿网和水网 特色网络鄞州新城区道路网道系统相比,支路系统的建设是伴随着新城区地块开发进行的,在建设中尽量避免丁字路和断头路的出现,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交通和土地开发。
2.2.2 水网鄞州新城为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
宁波三江之一的奉化江流经本地区,成为新城区重要的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
除奉化江外,主要水网纵横交错,石碶镇的南塘河,钟公庙镇的前塘河、中塘河、三桥江、大洋江、小洋江以及相关的滞留水系,整个水网遍布了新城区,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和拓展地区的水网,并在有的水网地区建立了水上交通系统,设置服务旅游船、公共交通船等,与道路紧密结合,创造多样的交通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
在整个新城区都在水网覆盖的情况下,鄞州新城在建设河道时,根据不同地段设计了不同的滨水断面,形成了五类富有特色的滨水绿化空间。
共享多元的商业消费滨水空间:主要是万达广场和南部商务区,强调亲水活跃,半开敞半私密的空间氛围,断面多元,结合了亲水栈台,河道两侧多为高层与超高层。
亲水活跃的休闲娱乐滨水空间:主要为行政中心、鄞州公园的核心空间,强调活跃开敞的空间氛围,结合亲水平台、台阶构建人性化空间。
生态宜人的自然郊野滨水空间:主要以鄞州公园非核心区、高教园中心绿地,强调生态宜人,滨水断面变化不多,以自然护坡为主,建筑为绿地、休闲构筑物为主。
鄞州新城水网资源 休闲滨水空间工业封闭滨水空间:呈现私密封闭的空间氛围,其滨水断面以简单硬质护坡为主,水面两侧多为工业厂房。
防护滨水空间:主要是奉化江两侧护坡,空间氛围较为开敞,以上层硬质护坡结合下层自然护坡为主。
结合水网形成的滨水空间成为鄞州新城区最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滨水体验空间,丰富了城市空间层次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2.2.3 绿网新城区的绿地系统充分结合了纵横水系与主要的发展道路轴,在全中心区范围内实现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地均衡交融的特色,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主要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