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课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译为:用(乘,凭借)…… 规律3:表示工具,状语可译为: 用(拿、以、靠)……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译为:当面
规律4:表示动作状况、对象, 翻译要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介词。
孔雀东南飞
译为:向东南
规律5: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 可译为“向、朝……”“在……”
译为: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规律6:①表示动作频率或经常性, 可译为“每(日、月、岁)” ②表示情况逐步发展, 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年)”
形容词 名词
规律1:形容词用作名词,前面有 “其”“之”等字或数词,翻译时一 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 作定语。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译为:贤能的品德 2.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译为:瘦弱的身体
规律2: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
1.将军身披坚执锐。 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译为:长处;短处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译为:旧交情
一、《考试大纲》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主要指:三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 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 二、命题形式 : 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 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 主要结合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 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 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 分析。
• • • • • •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连衡而斗诸侯 5、春风又绿江南岸 6、渔人甚异之
题目二、 请找出有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 • • • •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词 类 活 用
动 词
形容词
动 词 动 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其 他
为动用法 数词活用作动词
题目一、 请分析加横线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 • • • • • 1、吾师道也 2、沛公欲王关中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天下云集响应
题目二、 请找出有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译为:轻锐的部队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为:圣人;愚人
规律总结: 1. 在“其”“之”的后面,活用为名词 2.处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 1.在形容词后加上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 如“贤”,译为“贤能的品德” 2.用相关的词来替换 如“旧”,译为“老交情”
题目一、 请分析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名词处在了 例:若属且为所虏 动词应该处的 5、能愿动词 +名词 位置上。
例: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 动词
6、名词+介宾 例:沛公军霸上 7、名词 + 而 + 动词 例:惑而不从师
名词处在了 动词应该处的 位置上。
8、动词+ 而 + 名词 例:顺流而东
总结: 1、名词与名词连用(3或2个名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前加能愿动词 4、否定副词后的名词 5、“所”字后边的名词
形容词 意动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译为:以……为耻 规律:结构方式 形容词+宾语= 认为(觉得)…… 或者 以……为
名词 意动
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译为:把……当老师 规律:结构方式
名词+宾语= 以+宾语+为+名词
总结
意动用法应译为: (1)“认为(觉得)……怎么样” (2)“把……当作……看待” (3)“对……感到怎么样”
实施
主语 谓语中心语 宾语
为(替)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史记· 陈涉世家》)
译文: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1.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译为:大王你施行仁政,这些老百姓就会对上级亲爱,愿为长官卖命。
类型1:动词的为动用法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译为:后人为他哀痛却不把他当作借鉴 类型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三、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文言文中词类活用 的基本类型及规律。 •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找出文言句子中活用的 文言词,并流畅翻译含有活用的文言语句。
•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文言文知识。
温故而知新(练习一)
• 请划分句子成分: • 1、他不是一个英雄。 • 2、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译为:庐陵人文天祥亲自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 类型3:名词的为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三者的区别
1.使动: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大木)匠人斫而小之。 [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2.意动:主观意念的感觉,只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3.为动:为宾语而行动。 华佗脉之。
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
2、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认为……惊奇;宾客:以……为宾客)
意动用法的规律:名词、形容词带有宾 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为动用法
为(wè i)动用法,是指作谓语中心语的 动词表示“主语为(替)宾语”施行某一 动作行为,即“主语为(替)宾语怎麽 样”。可图示为:
[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
题目一、找出下列文段中有词类活 用现象的句子,并翻译。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 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 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 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 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 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 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名词的活用
动词
意动
作状语
使动
名词
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 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 普遍的现象。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 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规律1:表比喻,译为“像……一样” 像+名词(影子)+那样+动词(跟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为:当作……一样。 规律2:表态度,可译为 “像对待……一样” “……当作……”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过秦论》 动作名,收藏的珠宝
规律总结:1.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中; 3.前面有“其”、“之”字。
题目一、 请分析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 • • •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火尚足以明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动词的活用
名词
使动
动词 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有标志:有时前 边有“其”或“之”。翻译时,在 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为:到的人
动词活用为名词,无标志
古人对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译为:收获
实战演练:
1、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作名,逃亡的人。
总结:
1、名词作状语规律:前面已有主语, 名词+动词, 名词与其后的动词不构 成主谓关系。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 状语。 3、注意翻译要准确
• • • •
• • • •
题目一、请分析加横线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则其至又加少矣 3、而其见愈奇
题目二、请找出有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3、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 • • •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卒廷见相如 3、朝歌夜弦 4、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歌窈窕之章
名词的活用
动词
意动
作状语
使动
1、名词+名词+名词
名词 动词
例:天雨雪 2、名词+代词 例:汝幸而偶我
3、副词(遂、不、弗、既等)+名词
例: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所 + 名词
学习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 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 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 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考查较多的是 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
规律2:形容词+代词(之、我、其、吾) 例:亲贤臣,远小人 译为“亲近、疏远”
形容词 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 宾语(有时也不带),就是活用 为一般动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译为:善于 译为:变小变弱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题目二、找出下列文段中有词类活 用现象的句子,并翻译。
• 今之学者,苦学焉。课上目视,而不知心之所属。其目 背诵为畏途,常思佚乐而得,然此何能及也?故囚己, 狱官师,常欲破牢而出。何因如此?一则师器视生,必 欲灌之后快;二则生不能苦,一心待天上落饼也。父母 学之,则怒而大吼:吾自为之,何劳汝等?今思之,师 当异其术,以应众学者,使其内生学意,切不可北面而 却。或电教辅之,或图助之,期得其心也。生亦应知, 苦乃众妙之门,非苦无以成才也。欲伟业者,尤应如此。 熟能生巧,然也。胸中名篇数百,何愁不下笔千言?然 亦不能徒背也,当晓其意,明其优劣,以用己,如此则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