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承气汤类方

承气汤类方

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对应条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津液),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摯摯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40条;病人煩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发热者,属阳明病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第251条:得病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煩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证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S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宣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痉为病,胸满,口噤,卧床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24: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25: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6: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宣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宣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14: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18: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哺时烦燥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汤■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着,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升(味咸苦,大寒)■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少少温服。

调胃承气汤■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栾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紧,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者,调胃承气汤。

■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必须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抗,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桃核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当微利。

《温病条辨卷二》■十五、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黒,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増液汤主之。

护胃承气汤■护胃承气汤方(苦甘法)■生大黄(三钱)元參(三钱)细生地(三钱)丹皮(二钱)知母(二钱)麦冬(连心,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温病条辨卷二》■十七、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煩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宜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萎皮(一钱五分)■水五巧,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牛黄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导赤承气汤■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即于増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新加黄龙汤■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人参(一钱五分,另煎)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元参(五钱)麦冬(连心,五钱)当归(一钱五分)海参(洗,二条)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杯,冲參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

陷胸(承气)汤■第143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44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协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45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146条;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第149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兰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化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萎实大者一个苦■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萎,取三升,去浮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上中二焦阳郁生热证。

烦燥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凉膈散川大黄朴效甘草炙,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300g)连翘二斤半(1250g)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

得利下,住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l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

亦可作汤剂煎服)。

《伤寒六书•黄龙汤》■治有患也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

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

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