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_常珊珊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_常珊珊

收稿日期 :2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5 2 6 0 1 5 0 7 1 0 - - - -
准 , 如何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问题就成为我 们不能回避的议题 。 本 文 通 过 梳 理 “ 核 心 素 养” 的时代发展历程 , 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 价值取向 , 尝试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核心 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 。 一 、 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教育一直是 提 升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议 题 。 从2 0 世纪 8 0 年代开始 , 我国开始进行素质教育 思想和实践的探索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
作者简介 : 常珊珊 ,1 9 8 6 年生 , 河南焦作人 , 华中师范大学教 育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研 究 ; 李 家 清 ,1 9 5 2 年生 , 湖北武汉人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 ( 地理 ) 研究 。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常珊珊a, 李家清b
( 华中师范大学 a. 教育学院 ;b.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 ) 3 0 0 7 9
摘要 : 核心素养是我国 实 现 学 校 教 育 价 值 和 确 立 人 才 质 量 标 准 的 基 础 与 核 心 , 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应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 。 本文通过梳 理 “ 核心素养 ” 的发展历程 , 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价值取向 , 尝试提出学 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 : 横向整合 , 融会贯通学科素养 ; 纵向衔接 , 构建垂直 教育体系 ; 整体推进 , 同步实施课程改革 ; 分级测评 , 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 课程改革 ; 核心素养 ; 体系构建 关键词 : ( ) G 4 2 3 . 0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0 1 8 6 2 0 1 5 0 9 0 0 2 9 0 7 中图分类号 : - - -
[ 2] 术 ; 创新发展 ; 操作技能 ; 问题解决 。
展的重要途径 。 从1 9 5 7 年开始 , 到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这 二 十 年的时间里 , 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停滞不前 , 学 校教育也沦为重灾区 。 改革开放后 , 邓小平同志 直接领导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 他敏锐看到了人 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 开始思考如何将 素质教育” 理念由此萌 素质纳入教育发展中 , “ 芽 。1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9 9 3年, 国 务 院 颁 发 《 , 明确指 出 中 小 学 要 从 应 试 教 育 转 向 全 展纲要 》 面提高 国 民 素 质 的 轨 道 。1 9 9 4 年 8 月, 中 共 中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 央发布 《 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第一次正式使用 “ 素质教 育 ” 的概 念 , 并 以 此 指 导 德 育 工 作 的 开 展 , 至 此 , 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式步入素质教育时代 。 关 1 9 9 9年6 月,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印 发 的 《 于深化教育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 》 中 规定 : “ 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 ,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 以培养学生 ” 在政府主导下 ,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实施 , 给学校课程设 置 、 教学实践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 也为新一 轮基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奠 定 基 础 。2 0 0 1 年, 教 育 部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 以素质教育的宗旨与内 涵为指导思想 , 进一步分析研究教育实践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 , 旨在建立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 课程体系 , 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的一系列 变革 。 十余年的课改实践 , 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 性进展的 关 键 阶 段 , 使 得 课 程 建 设 、 教 材 改 革 、 教学创新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 。 《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中将 “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推 进 2 0 1 0—2 0 2 0年) 素质教育 ”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 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着力提高 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 勇于探索的创 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 同时要做到 “ 坚 持 德 育 为 先、 坚 持 能 力 为 重 和 坚 持 全 面 发 展” 。 为了进 一 步 提 高 国 民 综 合 素 质 , 培 养 时 代 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 充分地发挥课程 在人才培 养 中 的 核 心 地 位 , 《 意 见》 明 确 要 求: “ 教育部将组织研 究 提 出 各 学 段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3 0·
关于全面深化 2 0 1 4年4 月, 教 育 部 颁 布 《 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 以下 简称 《 意 见》 ) 。该文件深入回答了 “ 培养什么 学生发展 人 、 如何培养人 ” 的问题 , 并提出将 “ 核心素养体系 ” 的研制与构建作为着实推进课程 改革深 化 发 展 的 关 键 环 节 , 以 此 来 推 动 教 育 发 展。 《 意 见》 的 出 台,为 我 们 指 明 了 方 向。 落 实 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 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 , 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 养来设计和实施课程 , 如何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
1 9 9 2 年, 澳 大 利 亚 梅 耶 委 员 会 ( M a e r y ) 致力于研 制 核 心 素 养 体 系 , 在 核 心 C o mm i t t e e 素养的内涵 、 构成 、 评价准则等方面的研究都取 得了显著的成果 。 梅耶委员会认为 , 核心素养是 个体高效率的参与工作与融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基本素养 , 指向能以整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应 用于工作情 境 中 , 并 提 出 了 七 大 核 心 素 养 分 支 : 收集 、 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交流思想和信息 的能力 ; 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 与他人合作的 能力 ; 运用数学方法与数学技术的能力 ; 解决问
[ 3] 题的能力 ; 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
指出这些素养的 培 育 应 该 在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完 成 ,
[ 6] 且成为终身 教 育 的 基 础 。 在 此 基 础 上, 欧 盟 提
出终身学习八大核心素养 , 见表 2。
表 2 欧洲联盟 “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 体系 核心素养类型 核心素养内涵 能够适当地 、 创造性地使 用 口 语 和 书 面 表达来解释概 念 、 想 法 、 感 觉 、 态 度 和 事实 , 且能够运用语言在 不 同 的 社 会 和 文化 情 境 中 进 行 交 往 , 如 教 育 、 工 作 、 休闲和日常生活 。 语言对 他 人 的 影 响 以 及 如 何 通 过 积 极 的 、 对社会负责的方式使 用 语 言 越 来 越 得到人们的关注 。 能够学会口语和书面表 达 , 在 不 同 的 社 会和文化情境中使用外 语 解 释 概 念 、 想 法 、 感觉 、 态度和事实 。 跨文化的理解技能的发展 。 数学素养和 基本的科学 技术素养 能够使用知识和方法来解释自然世界 , 并 能够发现问题 ,进行事实分析得出结论 。 技术素养被认为是应用科 学 知 识 和 科 学 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 。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够 在 工 作 、 个 人 和 社会生活 、 人际交往中能 够 自 信 和 批 判 性地使用 I C T 的一个重要条件 。 基本的I C T 技能 : 能够使用计算机实现 对信息的检 索 、 评 估 、 存 储 、 创 建 、 显 示和互换 , 通过互联网开发合作网络 。 学会坚持学习和管理个 人 学 习 , 包 含 在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高 效 率 地 管 理 学 习时间和学习信息 。 在人际交往和互相合作方面的素养 。 个体将想法转化为行动 的 能 力 , 包 括 创 造力 、 创新 、 敢于冒 险 , 规 划 和 管 理 项 目的能力 。 管理个体工作 、 社会生活 和 日 常 生 活 的 能力基础 。 创造性 地 表 达 在 艺 术 和 媒 体 方 面 的 想 法 、 经验和情 感 , 包 含 音 乐 、 舞 蹈 、 喜 剧 、 文学和视觉艺术 。 这里的文化包含当地以及 国 家 的 知 识 和 意识 , 欧洲文化遗产以及 个 人 在 世 界 中 的地位 。
·2 9·
完善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 场深刻变革 , 其 中 课 程 改 革 是 落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突出强调个人 修养 、 社会 关 爱 、 家 国 情 怀 , 更 加 注 重 自 主 发 展 、 合作参与 、 创 新 实 践 。 ”此文件为全面推进 课程改革 提 出 新 要 求 、 新 指 向 , 并 从 指 导 思 想 、 基本原则 、 工作目标 、 主要任务给予新指示 。 至 此 , 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 段— — — 核心素养的培育 。 素质教育发展至今 , 已经硕果累累 , 得到教 育界内外的普遍认可 ,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 如 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 ,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 够强 , 迫于升 学 压 力 , 身 心 发 展 受 到 一 定 损 害 , 学习能力 、 创新能力 、 生存能力 、 心理素质等不 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 , 不能很好满足 国际竞争的需求等 。 因此 , 只有改变思路 , 才能 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 , 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 系应以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基础 , 通过丰富和完善 素质教育命题 , 将教育改革推向一个高质量发展 阶段 。 二 、 核心素养的内涵 、 特征与价值取向 ( 一 )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提出 , 是我国教育变革时期对人 才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 , 也是教育发展赋予改革 的重要使命 。 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阶段 ,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尚未有一个精准 定义 , 国外关于 核 心 素 养 的 研 究 成 果 较 为 丰 富 , 理论架构较为成熟 。 英国继 续 教 育 联 盟 ( F u r t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U- ,F n i t E U) 是最早 使 用 核 心 素 养 进 行 课 程 设 计 的组织 , 曾列出 1 0 0 多个关键能力 , 这些能力被 描述为经验和素养 ( 包含技能 , 知识和态度 ) 的 术语系列 , 对于帮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和增加工 作机 会 是 必 备 的 。 这 些 核 心 素 养 被 分 成 1 0个领 域 : 个人和职 业 发 展 ; 工 业 、 社 会 和 环 境 研 究 ; 交往 ; 社 会 技 能 ; 计 算 ; 科 学 和 技 术 ; 信 息 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