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A.蚯蚓——标志重捕法B.鼠妇——目测估计法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D.田鼠——样方法【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物种丰富度均不会发生变化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解析】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但物种丰富度仍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C5.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B两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CO供应,与群落的分层现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竞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2象没有关系。

【答案】C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解析】由题干和题图可知,蜘蛛和害虫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

C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相对稳定的结果。

【答案】B7.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土壤动物有避光性。

题图中上方有光源,灯罩的功能是增强下方光照。

土壤动物向下方移动,金属筛网阻止土壤向下滑落。

广口瓶中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把小动物杀死。

【答案】D8.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不同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不同。

【答案】D9.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a、b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这两种生物种群a、b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答案】B10.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解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某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C1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解析】菟丝子与果树的关系是寄生,菟丝子通过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可影响到果树的光合作用。

【答案】D二、非选择题1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

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原理,为充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

(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4)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

【答案】(1)空间结构空间和资源(2)次生演替(3)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耕地落荒后,农作物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13.(2011广东高考理综,28)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

该污染物通过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中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

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解析】有机锡能抑制雌性激素的合成,所以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会减弱。

食用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影响T细胞的分化成熟,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减弱。

有机锡污染导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预测该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1)繁殖功能受损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食物链(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14.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相邻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所以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答案】(1)较强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 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5n15.(选做题)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

若容器内饲养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解析】(1)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

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

由于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饲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最初一段时间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