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教案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丰富度的概念;
(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让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辨析和阐述。
种群的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全部集合。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回忆相关概念,巩固所学的知识
及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巩固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阅读教材,结合丰富度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材;回炉,夯实基础
锻炼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考点二
种间关系
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谚语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群落中的各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几种呢?
下面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对学案中的关系进行连线,对各种间关系进行准确阐述,同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的区别
2.捕食曲线中如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内合作讨论并交流
学会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考点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边界和范围等。
回忆
集体回答
考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带领学生回归课本,阅读课本,找到学案中问题的答案。并结合例题让学生分清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设计
课题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能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5)能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分析。
通过习题巩固。
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
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考点四
群落的
演替
给学生7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填写学案上的问题。高考题巩固练习。
回归教材,及时背诵,夯实基础
通过高考题,巩固知识,同时体会高考题的出题思路和方向
板书:
课后反思:
(3)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1)群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2)群落的演替过程
主要教法
讲授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周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那么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属于群落的研究范围,在考纲中都是I类要求,即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群落在历年全国I卷高考题中所占分值见表格,可见近年来对群落的考察比较频繁。下面我们对群落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