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模板】

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模板】

XX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试行)XX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0年3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2(一)背景情况 (2)(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 (2)(三)《技术手册》应用要求 (3)第二章安全利用主推技术简述 4(一)农艺调控类技术 (4)(二)土壤调理类技术 (8)(三)综合调控技术 (12)第三章几种主要农作物安全生产技术14(一)水稻控镉安全生产技术 (14)(二)玉米安全利用类耕地生产技术 (21)(三)甘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5)(四)马铃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8)(五)蔬菜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技术 (31)附表1:重庆主要粮油作物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35附表2:重庆主要蔬菜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37附表3:重庆柑橘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40附件主要编写及技术指导人员42第一章概述(一)背景情况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XX 市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市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

为科学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专家编写了《XX市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2020年版)》(以下简称《技术手册》),以期为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各区县农业农村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技术手册》中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技术手册》中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农艺调控类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和“VIP+n”综合调控技术等,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所划定的安全利用类耕地,不适用于严格管控类耕地。

农艺调控类技术包括品种调整、优化施肥、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土壤调理类技术包括石灰调节、土壤调理剂、原位钝化剂等。

“VIP+n”综合调控技术是指将品种调整、水肥和酸碱调节以及土壤调理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三)《技术手册》应用要求1、各地应根据当地耕地环境质量状况,充分考虑污染来源、类型、程度、范围及经济性、可行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推广《技术手册》中的安全利用技术,所选技术应以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不降低土壤生产功能为前提,技术推广期间应定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协同监测评价,并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及时优化调整技术措施;2、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应当优先选用低积累作物品种,采用水肥管理和耕作方式调整等农耕农艺措施,调节土壤理化性能和氧化还原电位,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向农作物可食部分的迁移转化,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3、根据土壤环境实际,在需要的区域,采取土壤酸化治理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和原位钝化技术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4、安全利用技术推广所使用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等耕地投入品,必须符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18877-2009)》、《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和《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1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禁止使用重金属超标的投入品,禁止施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登记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避免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第二章安全利用主推技术简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农艺调控类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和“VIP+n”综合调控技术等三大类技术,各地可根据当地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超标情况,选用相适应的技术。

(一)农艺调控类技术农艺调控是指利用农艺措施减少污染物从土壤向作物特别是可食用部分的转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

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低积累品种调整、优化施肥、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机械深翻耕等。

1、低积累品种技术主要技术要点:不同作物种类或同一种类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对重金属的积累有较大差异。

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可食部位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弱,但生长和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的作物品种,可以抑制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当前实践中已筛选出多种单一污染源下的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这些品种富集能力较弱,在重庆地区能生长正常、对当地病虫害有较好抗性,产量基本不受影响。

适用范围:适宜全市安全利用类耕地。

2、优化施肥技术主要技术要点:优化施肥是指根据土壤环境状况与种植作物特征,优化有机肥、化肥的种类与施用量,是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达到耕地用养结合、在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同时对重金属活性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实现农业安全生产。

选择适宜的氮磷钾肥料品种,施用应符合NY/T496的要求,避免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的肥料。

禁止施用重金属含量不符合GB/T23349要求的矿物肥、有机肥。

氮肥施用时,优化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施用比例,可以提高土壤pH值,降低重金属活性;磷肥施用时,推荐施用钙镁磷肥;钾肥施用时,推荐施用硫酸钾。

肥料施用应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量施肥引起土壤盐化、酸化、养分不平衡等问题以及可能的二次污染(重庆主要作物施肥推荐配方见附表)。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类型耕地。

有机肥做基肥,可配合深耕施用。

氮肥、磷肥、钾肥的种类和施用量需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耕作方式、污染物种类确定。

优化施肥技术可与低积累品种技术或其它技术联合使用。

3、水分调控技术主要技术要点:酸性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溶解氧减少,使氧化性物质发生还原,pH值向中性靠拢,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下降,形成还原环境,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形成稳定、难溶的沉淀物,从而降低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活性,减少作物对土壤镉等重金属的吸收。

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淹水时间越长水稻茎叶和糙米中的镉含量越低。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不同进行调控,移栽后深水活蔸,返青期至幼穗分化期浅水(2—3cm水深)覆田促分蘖,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下扎,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水稻成穗;从齐穗期至成熟期长时淹灌(3—5cm 水深),降低根际和田间温度,减少镉的吸收,提高结实率,增加实粒数,收获前10天排水凉田,及时收获。

淹水灌溉期间,应加强灌溉水质监测,确保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同时,在日常巡查时应加强水稻病虫害的观察与防控。

适用范围:适用于pH低于6.5的安全利用利用类耕地,特别是镉污染稻田土壤,不适用于存在砷超标风险的稻田。

4、叶面调控技术主要技术要点:叶面调控是指通过叶面喷施含硅、硒、锌等有益元素的叶面阻控剂(如但不局限于降镉灵、喷喷富等),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转运重金属,降低可食部位重金属含量。

对本身富硒土壤为节约成本可采用叶面硅肥,非富硒土壤采用富硒叶面硅肥效果更佳。

该技术操作简便,主要选用可溶性硅、锌、硒等原料,根据作物种类、土壤中有效态硅或锌的含量优化组合。

叶面阻控剂每季分两次施用,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选择晴天或者多云天气的午后4点左右进行喷施(此时光照、温度适宜,利于作物吸收;如在烈日高温时段喷施,水分蒸发快,导致肥液浓度升高,作物无法吸收,甚至有可能发生烧苗),若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应重新喷施;叶面阻控剂喷施的浓度不高于0.3%,若用叶面阻控剂原液需兑水稀释50~100倍后进行喷施,用量约为1升/亩,但具体用量需根据作物茎叶生长状况进行调整,最佳用量以叶面上下方均匀分布液滴且不滴落为准。

如遇病虫害需喷施农药,叶面阻控剂与农药的喷施时间应间隔3天以上。

适用范围:适用于安全利用类耕地,特别是有效硅、有效锌缺乏的耕地。

5、耕地机械深翻技术主要技术要点:翻耕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机械深翻耕技术是指利用机械作用,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耕地表层土壤与犁底层甚至是母质层的洁净土壤充分混合,稀释耕地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

深翻耕实施时间应以当地季节和实际情况相吻合,一般为冬闲或春耕翻地时进行,无需占用农时。

耕深深度应随土壤特性、微生物活动、作物根系分布规律及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应大于20cm,以打破犁底层为宜。

耕翻过深会造成土壤由下而上的提墒能力减弱,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机肥被埋压在深土层,肥效利用晚;生土被翻到地面上,对幼苗生长不利。

深翻应配合施用有机肥,以利于培肥地力;休闲地在耕翻后应及时耙耱、镇压。

一般3 年深耕一次。

机械深翻应达到:深、平、透、直、齐、无、小七字要求。

深:达到规定深度、深浅一致;平:地表平坦、犁底平稳;透:开墒无生埂,翻垡碎土好;直:开墒要直,耕幅一致,耕得整齐;齐:犁到头,耕到边,地头、地边整齐;无:无重耕、漏耕,无斜子、三角、无“桃形”;小:墒沟小、伏脊小。

适用范围:深翻耕技术对于一般耕地均适用。

对于稻田,耕作层加犁底层厚度应在25cm以上,且稻田耕作层厚度≤15cm、稻田犁底层厚度≥10cm;石灰岩漏水地区水田不适用。

(二)土壤调理类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是指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和钝化剂等,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

6、石灰调节技术主要技术要点:石灰是碱性物质,在酸性土壤中适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pH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发生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的活性,还可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

施用时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石灰均匀地撒施在耕地土壤表面(建议施用量见表),同时补施硅、锌等元素。

石灰施用频率为1次/年,且土壤pH值达到7.0后,需停施1年。

连年过量施用石灰容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现象。

适用范围:适用于偏酸性镉污染耕地,土壤pH值一般在6.5以下,不适用于存在砷超标风险的稻田。

治理酸性镉污染稻田石灰(CaO)建议施用量kg/(亩·年)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值(GB15618-2018)(mg/kg)生不利影响时的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值;管制值指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时的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含量值。

7、土壤调理剂技术主要技术要点: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配套优化施肥,优化耕作制度等多种措施,对pH≤5.5的土壤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活性,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

常用的土壤调理剂包括石灰氮、钙质类土壤调理剂、钙镁磷肥等。

其用量可根据土壤pH和作物需求量确定。

同一pH条件下,质地粘重的土壤调理剂用量比质地较轻的多;在强酸性条件下,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可以适当增加改良剂用量,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则应当适当减少土壤调理剂用量。

石灰氮属药肥双用型(氰氨化钙含量≥50%、总氮含量≥19%、碳化钙含量≤0.3%、粒度(1-6 mm)≥90%),应在农作物播种(栽插)前17-22天施入土壤,利用旋耕机等将土壤打碎,使之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合,然后浇水,使土壤湿润,立即覆膜,15-20天后揭膜,2天后施入有机肥、底肥,播种或移栽;钙质土壤调理剂(氧化钙含量不低于25%)要提前2-3天施入土壤,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合;钙镁磷肥可作基肥深施,结合深松耕与土壤混匀,以便于溶解和作物吸收,但不能与酸性肥料混合施用,否则会降低肥料的效果;生物炭可和底肥同时施用,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