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它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而且有助于缓解技术危机、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仍旧不尽人意,无论是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具体实施层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因此,采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变革策略,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SWOT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6-0040-06作者简介:朱赛荣(1993-),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8-07-20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朱赛荣(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倡导者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早期产教融合的思想,他描述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双手万能、手脑并用、读书与做工相互结合。

[1]近几年来,政界与学术界也都在相继的对产教关系进行研究,由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教融合,展现着不同背景下对产教关系的认识与描述,体现着对产教关系内涵探讨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育人过程中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的融合,是育人方式上的融合;二是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技能的融合,是育人内容上的融合;三是教育教学成果与技术产品研发的融合,是育人成果上的融合。

[2]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肩负人才培育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急剧恶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日益失衡使技术强化成为当务之急。

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及吸引力却明显不足,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后劲仍有待加强。

因此,无论是缘于职业教育的变革要求,还是对于产业转型、经济发展需求的考虑,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均有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形式产教融合的相关主体有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不同合作形式的主体虽有所不同,但最终是以企业和学校两主体的合作为载体。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桥梁与具体实施路径,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3](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合作育人,比较典型的模式是“校中厂”与“厂中校”。

“校中厂”指企业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到学校,其偏重于实训教学,根据学习需求对接岗位,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可能性,但其真实的生产性及服务性相对较弱。

“厂中校”指学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在企业厂区划出校区,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其偏重于实习实践,有助于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具体岗位及规章制度,但受企业工作任务的制约,易使实践学习工作流程化、形式化。

该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形成交叉育人的融合方式。

教育管理40(二)产教融合共建模式校企双方共建经济实体、共建实训室、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比较典型的是集团合作化办学。

校企成为利益相关体,双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

其偏重于对优质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强办学实力,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但因彼此间的利益关系较为薄弱,又缺乏整体设计及运行的规范与管理约束,常常“集而不团”。

且在实际运营中易过于市场化、牟利化,从而弱化学生教育。

该模式强调校企办学、管理的融合,形成交互育人的融合方式。

(三)产教融合项目牵引与培训模式项目牵引是校企合作的具体载体,是依托行业与职业院校的项目合作,建立与行业技能诉求切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方面,教师关注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承担相应的课题项目,并将课题项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打造育人与培训的项目路径,比较典型的就是项目设计与教学。

通过让学生感受整个项目的工作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

其偏重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有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但项目较为零散,不易系统化,且企业的自主参与性较低。

该模式强调培育内容的融合,形成项目式育人与培训的融合方式。

(四)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校企以技术研发与创新为结合点,双方共同进行技术交流与技术研发。

一种典型的方式是由校企双方组建科研机构,汇聚技术资本、科研人员与经济设备,共同参与创新研发,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另一种典型的方式是由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服务,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分段完成技术的研发与成果的转化。

该模式偏重于经济价值,强调利益的相关合作,易于建立持久性的合作关系,但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战略性眼光及研发与教学相贯通的能力。

该模式强调研究成果的融合,形成互利互助的融合方式。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一)输送技术人才之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及教育性。

其高等性是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线的技能操作者,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水平,使其成为具备管理、实操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职业性是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训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

其教育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理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即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进行大批次的人才培养。

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主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更是面向生产、基层与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践操作性,突出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本应就是承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是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和转化的平台。

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输送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向本地输送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永恒的主题。

(二)提供企业培训之条件高职院校不但能够按企业要求为其提供员工培训,而且具备承担社会培训的义务与条件。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不再是一时学习、一世就业、一世一岗,而是要经历多次的职业变化,转岗、再就业培训已成为常态,完善的就业培训既是个人所需,也是企业及社会所需。

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潮流,要加速内部的更新换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优化提升在职员工的工作能力,因而,完善员工培训体制便成为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了一些低技能就业者的岗位流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低技能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开展及时的再就业社会支持性培训也是当务之急。

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由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培训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及适应性。

它拥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育人师资团队,为从业人员、社会再就业人员及再学习人员提供多样的再教育与再培训,他们虽未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但却时时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新的发展与变革趋势,再加上在该领域对职业教育问题的深入了解,其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从业人员缩短技能差距、弥补技能不匹配的缺陷。

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次、低成本、高质量的员工培训,使企业“产之需”与院校“研之能”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劳教育管理41动者的可持续就业,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服务社会发展之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内容,而教育的发展又具备政治、经济功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相对于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更偏重于技能型教育,强调自身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及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缩短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距离,适应现代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与生产变革、社会经济服务相协调。

其办学宗旨更具有市场需求性、更贴合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性”特征,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及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的重任,立足于对接区域优势战略产业、增强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落后产业。

[5]此外,高职院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技术创造与技术积累。

职业教育支撑技术传承与创新,技术进步反过来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软技术”的概念,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指非物质形态的智能化技术,更涵盖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与使用,增加了技术的软性因素,即在实施硬技术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制度文化、伦理精神等。

高职院校所给予的不再单单是技术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技德”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启蒙教育。

[6]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仅能够促进技术的传承与创造,而且有助于为未来社会造就更多的“匠心之作”。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劣势(一)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实力资本相对单薄。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仍相对较弱,学历本位思想仍占据主流,其生源主体依旧是由考试筛选出的边缘后进生组成,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及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现阶段其教师招聘虽多是要求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历,但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真正应用学科的硕博士很少到高职院校就职。

因而,其师资队伍存在实操能力有限、应用性研究能力不足的困境。

最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尚未真正得到国家的同等重视,未获得足够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依托生源争夺谋求自身的发展,尚未专注技术积累、科学研发及产业服务,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而学校科研及办学实力正是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产学研融合的必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侧重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性培养,但是其高等性属性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助力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条件相对较差。

一方面体现在高职院校实训资源的短缺与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所配套的实训设施及硬件设备多是依据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组建的,受教育周期及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其更新较慢且难以重新调配,因此存在滞后化及不匹配的问题。

而技术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显性知识,例如技术的操作、技术的原理、技术的应用、工具使用与产品性能介绍等,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多媒体展示及实验操作进行传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