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荔城区渠桥河防洪堤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荔城区水利电力学会年月曰工程特性表工程特性表1.综合说明1.1 绪言莆田城区渠桥河防洪工程所在地为莆田市规划新区,渠桥河位于城区南面,壶公山北麓,木兰溪南岸渠桥镇境内。
该防洪工程保护区为莆笏公路以西,新度镇的锦墩、梧塘、溪东、郑坂、横山、沟口、渠桥、圳头以及镇政治经济中心的镇区。
在木兰溪下游防洪排洪工程未实施的情况下,木兰溪下游南北岸的南北洋平原是水害最为频繁发生地,因此洪水期水灾来临时,本区也未能幸免。
渠桥河防洪能力未达二年一遇,防洪能力较差,即使在木兰溪下游防洪排涝工程实施的情况下,由于红山水闸直接泄洪到渠桥河,加上区间来洪,本区内又是渠道纵横,排水系统紊乱,一旦发生超两年一遇的洪水,就将造成洪涝灾害,给本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莆田城区面积也将迅速拓展,保护区的经济总量将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保障保护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为城市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建设本防洪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荔城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该防洪工程的建设,于年月日向省政府请示,要求将本工程列入省千公里城防工程建设计划。
受荔城区水务局委托,我中心于年月日开始进行该项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本工程初设工作是在木兰溪下游防洪及排涝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工程初设内容:渠桥河防洪工程,西起五府桥,东至圳头桥,长5.95km1.2 水文气象莆田市荔城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少严寒,雨量充沛,4-9 月为雨季,10 月至次年3 月为旱季,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743mm大面积暴雨有梅雨和台风雨两种类型,年径流系数在0.6-0.35 之间,多年平均气温在16-20.2 C;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8.1m/s 。
渠桥河工程没有实测流量资料,设计洪水根据暴雨统计参数及各河流流域特征值采用推理公式推求,求得渠桥河(在圳头桥址)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22m3/s 。
1.3 工程地质渠桥河堤长8.98km,堤基勘察采用机械钻探,野外地质测绘,现场及室内试验等方法,所揭示的地层岩性为:渠桥河堤基地层从上到下主要是:素填土、粉质粘土(I)、淤泥、粉质粘土(H)、泥质细中砂、含泥圆砾、坡残积粘性土。
表层耕植土不宜作为堤基持力层,素填土不宜作为石堤堤基持力层,但其表面清除30-50cm 后,可作为土堤堤基持力层;淤泥、淤泥质粘土不宜直接作为堤基持力层,需进行处理;粘土层可作为堤基持力层,要注意冲刷和抗滑稳定等问题;泥质细中砂、砾卵石可作为堤基持力层,但也要考虑冲刷和抗滑稳定等问题。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叫度,堤防为4级建筑不需设防,水闸、排涝闸等建筑物要考虑设防。
当地天然建材的储量和质量能满足设计要求。
1.4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本工程防洪标准采用二十年一遇,排涝设计根据《福建省城市排水排涝暂行规定》 ,采用水利部门农田排涝标准,即五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 24 小时排干。
本工程由渠桥河堤防、 14 座涵闸、 1 座水闸、1 座排涝闸组成。
堤防总长 8.98km 。
渠桥河左岸从五府桥到圳头桥, 堤长6318m 右岸从渠头桥到圳头桥,堤长 2665m 大部分堤段采用 土堤,部分堤段利用现有石堤加高。
1.5 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本工程所在地有国道、省道过境,对外交通方便,施工场地均有 便道到达堤岸边,施工期生产用水可就近取用河水,生活用水引取镇区自来水厂,施工用电由镇电网供给。
工程所需的水泥、砂石料可从 建筑市场购买,土料场共有两处储量丰富,黄石青山土料场可作为渠桥河堤防的土料场。
工程施工应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技术科、财务 科、材料科等负责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材料供应和工程财务管理等工 作。
施工工期安排 月,共完成土方开挖 浆砌块石m 3,干砌石 m 3,河道清淤 1.6 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堤工程的兴建,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都很显著,洪涝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本区人民生命财产及经济都造成重大损 失,同时还引发一系列由于洪水泛滥造成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瘟 疫等严重社会环境问题,堤防的建成,避免了上述种种问题,创造了 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还减少了河岸泥沙,垃圾流入河中,减轻河 水污染程度。
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在施工中应采取切实可m 3,土堤填筑 m 3m 。
行的对策。
在开挖土方时尽量减少爆破作业,废土及时处理,对建造防洪堤所用的石料,宜在采石场进行粗加工,施工结束应及时平整施工场地及复土还耕或进行植树绿化,美化周围环境。
1.7 工程概算及经济评价本工程编制依据闽水电(1997)计766号文中所颁发《福建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试行)进行编制。
渠桥河防范例工程总投资895.51 万元。
据本工程的投资和防洪效益进行评价指标计算,本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9.56%,大于社会折现率7%,经济效益净现值大于0,经济评价指标良好,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应尽早组织实施。
2.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自然地理地形莆田市荔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低洼易涝地带,介于东经118° 49’至119° 39',北纬24° 59’至25° 46’之间,北依莆田市涵江区,南接秀屿区,西邻城厢区,东临兴化湾。
区域南北长约33 公里,东西宽约27.6 公里,辖4 镇2 个街道办事处、1 2个居委会、1 1 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300.5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626 万亩,总人口46 多万人。
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莆田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荔城区依山傍海,地势块体由北向南倾斜。
闽中大山脉拗带穿辖区境内,控制着本区的地质、地貌及成矿特征。
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河谷错综、地形复杂、海拔多为500-600 米。
最高峰的壶公山、九华山海拔为700 多米。
平原、沿海地势特点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多为30-50 米之间。
其中部的兴化平原即南北洋平原是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海拔仅为8 米左右,面积464 平方公里。
新度镇位于壶公山北麓,木兰溪南岸,距县城6km东与黄石镇接壤,东南与笏石镇,西南与灵川镇相接,西邻华亭镇,北倚城厢区,全镇面积6你卅。
境内壶公山海拔710.5m,是南洋平原的最高山峰,周围十几公里区域绵延形成丘陵地带,但其衍向西北则展为平原,所以有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
渠桥河(即木兰溪南渠),自西向东横贯境内15 个行政村。
东圳水库干渠由城厢区入境后沿壶公山北麓向南经境内10 个行政村。
2.1.2 水文气象条件木兰溪下游设有濑溪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1070km2),有1906年调查洪水资料,1957 年至1997 年实测洪水资料。
延寿溪上游渡里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76.5km2),水文资料从1961年至1997年;东圳水文站(控制集雨面积321km2),水文资料有1957-1997年。
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内有石牌、后岭、九鲤湖、东宫、下张隆、坑尾、桥头、林兜、渡里、白册、东圳水库、濑溪、莆田共13 个雨量站。
莆田站雨量观测资料从1974 年至今,濑溪站雨量观测资料从1951 年至今。
我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海洋气团影响,全区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800毫米,其中:沿海1000〜1100毫米,木兰溪下游平原1300〜1400毫米,北部山区1600〜1800毫米,岛屿略超900毫米。
时段分布不均,四月至九月的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据多年统计,六月份降雨量最多。
大面积暴雨有梅雨和台风雨两种类型。
梅雨(即雨季)是受太平洋热带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我区上空交汇而形成的锋面雨,一般从四月下旬起六月下旬结束,为期两个月左右。
雨季常阴雨连绵,又称梅雨,在五、六月份会出现连日暴雨。
梅雨过程的总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称前汛。
台风雨是台风夹带来的降雨,一般历时二、三天,时间短,雨量集中强度大,常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称后汛。
2.1.3 水系及河流特性渠桥河即木兰溪南渠,从陂头自西向东横贯新度镇内铁灶、莆仔、龙前、横山、沟口、下渠头、渠桥、柴桥头、锦墩、西湖、圳头、后亭、北厝、白埕等村,最终经港利水闸汇入木兰溪,河道长10km河道比降0.0195%,集雨面积35.83%。
本工程防洪保护区内港道纵横,沟渠成网,属河网感潮区。
2.2 社会经济荔城区现共辖有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18 个行政村,12 个居委会,总人口46.20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4.65 万人,占总人口的75%是莆田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全区总面积269.66km2,耕地面积14.60 亩,其中水田11.41 万亩,农地3019 万亩,森林面积9.6 万亩,森林覆盖率23.7%,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713人,人均耕地0.316 亩,人均林地0.21 亩。
现状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76.64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5.41 亿元,农业总产值11.23 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589 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269 元。
区财政年总收入2.56 亿元,总支出2.35 亿元。
新度镇现有28个行政村,其中1 5个行政村处于平原,12个行政村处于丘陵,1 个行政村处于山区,现有17595 户,87188 人,全镇耕地总面积3.41 万亩,农田2.77 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产值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家,产值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0家。
2.3 洪涝灾害荔城区主要行政区域在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海拔仅黄零3〜7米之间,河网纵横交错。
木兰溪发生较大洪水时,木兰溪河道洪水漫溢至南北洋平原两岸,同时区间涝水也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洪涝灾害。
受淹较严重地区有新溪、阔口、镇海、顶墩、锦墩、渠桥、杨美、南梧塘、下坂、新度、港利、白埕等。
主要排涝河道和设施有:(1) 木兰溪北渠与下磨溪的涝水在天九湾汇合后,经阔口、镇海、荔浦等与延寿溪涝水再汇合,经陡门水闸、阔口水闸、荔埔水闸排入木兰溪。
(2) 企溪经企溪村、大坝村、北郊、陈墩在郊下与后卓溪汇合后,流经七步村、过后亭、东墩在陈桥经涵坝水闸流入木兰溪。
(3) 渠桥河承接渠桥青宅、洋尾、东坝、锦墩等涝水,从南向北经新度、港利由港利水闸排入木兰溪。
(4) 东郊河承接桂林、大坂、横塘、东郊、厝柄、樟桥等区间涝水,由洋埕港水闸排入木兰溪。
(5) 和平河承接沙堤、凤山、和平、井后、华堤、桥兜、江东,由桥兜、江东水闸排入木兰溪。
(6) 土海片有上海、泌头海、四角海三个湖泊,与东张、吴巷、西张等主要排堤沟相通,从沙堤流经屏山、斗南、东山、东埭、金山、遮浪、东甲,从江东、遮浪、东山水闸排出木兰溪或入海。
造成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 木兰溪上游集雨面积大,没有调洪削峰的水利设施,下游地势平坦低洼,以及感潮河段潮水顶托,洪水不及渲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