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证书编号:A244022060勘测证书编号:193038-kb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x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二〇一二年五月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审查:黄顺平校核:官丰峰设计:卢家艺目录1 综合说明 (1)1.1绪言 (8)1.2水文 (10)1.3工程地质 (13)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7)1.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9)1.6施工组织设计 (22)1.7工程永久占地 (22)1.8环境保护设计 (23)1.9节能降耗分析 (25)1.10工程管理设计 (25)1.11设计概算 (26)1.12经济评价 (27)2 水文 (28)2.1气象特征 (28)2.2水文基本资料 (29)2.3水文特征 (29)2.4洪水 (31)3 工程地质 (36)3.1前言 (36)3.2工程概况及地形地貌 (36)3.3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37)3.4地下水概况及注水试验 (42)3.5场地稳定性评价 (43)3.6地基岩土工程评价 (44)3.7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 (45)4 工程任务和规模 (46)4.1项目建设的依据 (46)4.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9)4.3项目建设的任务 (52)4.4工程规模 (53)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59)5.1设计依据 (59)5.2工程等别和设计标准 (59)5.3工程总体布置原则及主要建筑物 (60)5.4堤防工程设计 (63)5.5堤防附属建筑物 (70)6 施工组织设计 (72)6.1施工条件 (72)6.2施工导流与排水 (74)6.3主体工程施工 (74)6.4施工总布置 (76)6.5施工总进度 (79)6.6工程招标 (79)7 工程永久占地 (82)7.1工程占压区实物指标 (82)7.2投资概算 (82)8 环境保护设计 (85)8.1环境影响 (85)8.2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87)8.3综合评价 (87)9 节能降耗分析 (88)9.1概述 (88)9.2编制依据和基础资料 (88)9.3施工期能耗种类、数量分析和能耗指标 (89)9.4主要节能降耗措施 (91)9.5节能降耗效益分析 (93)9.6结论意见和建议 (93)10 工程管理设计 (94)10.1工程管理性质 (94)10.2明确管理范围和任务 (94)10.3工程年运行费用 (95)11 设计概算 (96)11.1编制说明 (96)11.2主要工程量 (96)11.3主要材料用量 (97)11.4投资概算结果 (97)12 经济评价 (99)12.1概述 (99)12.2国民经济评价 (100)14.3综合评价 (101)1 综合说明1.1绪言1.1.1地区概况xxx位于xxx省中部,南与xxx的xxx、xxx接壤,北与清远市、韶关市相望,东临惠州,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
xxx 地理位置处于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过渡地带上,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是享誉海内外的“温泉之都”、“荔枝之乡”,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都市桃园”等美誉。
1.1.2工程概况xxx位于xxx城郊街境内,属xxx二级支流,xxx的一级支流,属珠江三角洲水系。
xxx发源于xxx城郊街横江农场,呈北高南低,xxx 流经雅瑶塘、松仔埔、荷村、新开村等,最后在帮塘村汇入xxx。
xxx 全长5.08km,全流域面积为4.32km2,河床坡降为0.2%。
本次xxx堤防治理范围位于xxx城郊街新开村,工程区距xxx中心城区约2km,治理堤段上游与S355线省道公路连接,下游与xxx堤防连接,本次整治xxx堤防右岸800m(右0+000~右0+800),左岸841m (左0+000~左0+841),总长1641m。
本次xxx治理河段现状河道主槽宽10m~18m,平均为14m,深4m 左右。
本次xxx治理河段现有堤防防洪标准低,工程老化,堤身单薄,部分堤身已被村民占用种植果树,安全隐患大。
根据《xxxxxx水系规划(中心城区专题)报告》(2008年xxx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规划成果)及《xxx城郊街沙圳排洪渠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0年x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设计成果)得,为解决沙圳出口泄洪通道问题,规划新建松仔埔排洪渠,将沙圳下游主流引入西侧的xxx。
新建松仔埔排洪渠起点与沙圳排洪渠下游相接(设计桩号0+750),终点与帮搪河上游相接(设计桩号3+500),新建松仔埔排洪渠设计分流流量为18.10m3/s。
由于新建松仔埔排洪渠将沙圳下游主流引入西侧的xxx,将会导致xxx排洪流量增加、现有排洪过流断面已不能满足排洪要求。
因此xxx下游段(0+000~3+500)必须尽快结合沙圳排洪渠整治规划进行相应的防洪整治改造,确保帮搪河沿岸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目前xxx0+840~3+500堤段已按规划要求进行初步设计并通过初设评审及财政评审,然而xxx0+000~0+840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防洪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为此,当地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对xxxxxx下游出水口段堤防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要求。
本工程于2010年8月进行前期勘察工作,2011年3月由我室完成了该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2012年1月通过评审并批复。
现我室受xxx 水务局委托,对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并提交初步设计报告。
本工程设计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珠江基面高程。
1.1.3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结论x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穗发改[2012]5号《关于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中,提出复函如下:一、为提高xxx防洪能力,同意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立项建设。
二、项目建设单位:xxx水务局。
三、项目建设地点:xxxxxx。
四、建设期限:2012~2013年。
五、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该项目主要对xxx沤入xxx河口的右岸长841m,右岸长800m的堤围进行安全达标整治。
堤顶设计高程31.37~33.40m(珠基),宽4m,堤顶路面铺筑掺6%水泥石屑,厚0.2m;堤防迎水坡和背水坡坡脚设置直立浆砌石挡土墙护岸,墙顶宽0.5m,墙高1.5~3m;设2座穿堤涵管,涵管出水口设1套水力自控玻璃钢拍门。
六、项目建设标准: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
七、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估算997.14万元,资金来源为市本级水利建设资金和xxx政府配套资金。
接文后,请按照《xxx政府投资管理条例》第六条和《xxx本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将初步设计概算控制在投资估算额内,做好项目投资控制,严格招投标管理,尽快组织项目实施。
1.2水文1.2.1水文气象xxx为xxx二级支流,为xxx一级支流,属xxx流域气象特征。
xxx 位于xxx省中部,地处东亚大陆边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光热充足。
气候特点是全年气温较高,湿度大,夏季长且高温湿润,冬季干燥,时有霜冻。
(1)气温、湿度根据xxx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统计,xxx年平均气温19.5~21.64℃,南北气温相差1.8℃;1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2.6℃,平均气温为12.2℃;7月份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39℃;平均28.7℃。
xxx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5~85%,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在62%~93%之间。
(2)风向、风速冬夏季风交替是xxx季风气候的突出特征。
冬季的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有冷空气南下,干燥寒冷,多偏北风。
夏季因热带海洋气团北伸,温暖潮湿,多偏南风或东南风,年平均风速1.6m/s左右,夏季台风出现时风力达9~12级,最大风速25~30m/s。
(3)日照、蒸发量xxx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辐射量103571卡/cm2,年平均日照中南部为1809.3小时,北部为1697.6小时。
xxx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29mm。
水面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分配差异显著,最大蒸发一般发生在7月,最小蒸发一般发生在2月。
1.2.2洪水(1)暴雨洪水特性本工程区洪水以xxx流域为主,暴雨频繁,洪水多发,一年之中按暴雨洪水发生情况可将四至六月划分为前汛期,七至九月后为汛期。
一般在每年三月中、下旬就开始有中、小洪水发生,较大或大洪水多发生在五、六月。
据牛心岭站1959年至1988年实测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在1000m3/s以上共有十一次,其中九次发生在五、六月,只有一次发生在四月下旬,一次发生在七月中旬,该站实测得最大流量为1870m3/s(1957年5月28日),查测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为3311 m3/s(1852年6月13日),都发生在前汛期。
2005年6月由于西、北江同时发洪,又恰逢天文大潮,使得下游潮区各站出现了非常恶劣的情况。
xxx太平场站从6月21日11时的11.63米起涨,由于上游暴雨,再加上xxx水库放水影响,23日22时出现15.63m的洪峰水位,涨幅4.02m,为超5年一遇。
(2)设计洪水经各种洪水计算方法比较,天然河道设计洪水用经验公式法与推理公式法差别不大,设计洪峰流量相差一般在10%以内。
经验公式法只反映了流域的地理特征和暴雨特征,常用于集雨面积较小的河流,应用在较大流域面积的成果供分析参考。
综合单位线法应用于较小流域面积,成果多数偏大,比前两种方法大10~60%左右。
综合单位线法与推理公式法二者均适用于本工程xxx洪水计算,但推理公式法的成果较为稳定,更附合实际。
故本工程xxx洪水成果采用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成果,见表1-1。
表1-1 xxx计算洪水成果表(推理公式法)利水电勘测研究院规划成果)及《xxx城郊街沙圳排洪渠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0年x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设计成果)得,为解决沙圳出口泄洪通道问题,规划新建松仔埔排洪渠,将沙圳下游主流引入西侧的xxx。
新建松仔埔排洪渠起点与沙圳排洪渠下游相接(设计桩号0+750),终点与帮搪河上游相接(设计桩号3+500),新建松仔埔排洪渠设计分流流量为18.10m3/s。
由于新建松仔埔排洪渠将沙圳下游主流引入西侧的xxx,将会导致xxx排洪流量增加、现有排洪过流断面已不能满足排洪要求。
沙圳排洪渠下游泄洪通道出口为右干渠支渠,并设有节制闸,右干渠支渠设计流量只有2m3/s,新建松仔埔排洪渠分流了沙圳排洪渠大部分的洪水流量。
本工程xxx设计洪水流量考虑将xxx流域区间洪峰流量与新建松仔埔排洪渠设计排洪流量叠加,得本工程xxx设计洪成果,见表1-2。
表1-2 xxx设计洪水成果表1.3工程地质1.3.1工程概况及地形地貌(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xxx支堤xxx堤防加固整治工程钻探勘察,勘察范围为右0+000~右0+800、左0+000~左0+841,两岸全长164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