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音乐基本知识系列.docx

古典音乐基本知识系列.docx

古典音乐基本知识系列I.音乐曲式简介【主题】(T heme )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着地位的旋律。

它表现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

其形象鲜明、结构短小,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风格特征,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

它还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多半富于歌唱性,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记忆。

优秀的音乐主题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有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更多的作品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代表不同性格并形成对比。

主题常在乐曲开头出现,但有时它的全貌要在整个作品不断展开中才能显示出来。

【曲式】(F orm , musical )乐曲的结构形式。

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

乐段的结构及一部曲式:乐段通常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

由两个各有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组成的 "乐段 "(专称为 "方整性的乐段 ")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

其特点是平衡、均称感强。

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 "一部曲式 "。

【二部曲式】由两个明显的乐段组成,前后两段互相对称或对比。

其通常式 A+ B。

是曲的基本形式之一。

【三部曲式】由三个段落成,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二段具有比性,第三段有再性。

其式A+ B +A。

【复三部曲式】三段式曲体的复化。

其中有一段以上本身就是由二段体或三段体等构成。

其式有:A+ B( a++A等等。

器曲中常采用此种曲式。

【奏曲式】(Variation form )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然后以一系列的主形(即奏),使主通多次不同的奏而得到多方面的。

其式:主-奏1-奏 2-奏3⋯⋯,少三五次,多数十次。

奏的主,大都美人。

常有用奏曲式写成的独立曲,也有用于奏曲等大型曲中(通常用于慢意中),如多芬的《情奏曲》。

【回旋曲式】(Rondo form )起源于欧洲民的舞曲,十八世初叶法国古琴曲多用之。

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 "交替出原。

其式: A(基本主)+B(第一插段)+ A+C(第二插段)+ A⋯。

种曲式适于表活的情景,奏曲、交响曲等大型曲的末章常用之,以烈的气氛束音。

【奏曲式】(Sonata form )曲的构形式之一。

它欧洲十八世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体裁中最常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

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运用 "奏鸣曲式 "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奏鸣曲式总是用 "快板 "写的,所以在 "奏鸣曲 "(套曲)中的奏鸣曲式乐章,常被称为 "快板乐章 "。

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人譬喻说: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急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结尾 "(尾声)是总结。

奏鸣曲式的这种 "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很适用于用来表现复杂的、甚至戏剧性的内容,所以奏鸣曲式不但是 "奏鸣曲 "、"交响曲 "和 "协奏曲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乐章,而且管弦乐 "序曲 "与 "交响诗 "也常采用此曲式写成。

「奏鸣曲」(Sonata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 16 世纪中期,原本的意思是指「声音的片段」。

当时的「奏鸣曲」没有明确的组合形式,只要是器乐曲都可以称为「奏鸣曲」。

到了18 世纪古典乐派时期,作曲家开始重视乐曲动机的转化,发展出明确的「奏鸣曲」形式,其中包含三个或四个速度不同的乐章。

由于「奏鸣曲」的结构简单明了而容易使用,很多乐曲的形式,都以「奏鸣曲」作为谱曲的蓝本。

像是:交响曲、协奏曲以及室内乐,都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奏鸣曲」。

随着时代变迁,「奏鸣曲」已经由单纯的器乐曲演变成具有主题、发展与再现的复杂曲式了。

( Sonata )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 Sonare ”(鸣响)而来,而与“ Cantata ”(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

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

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

(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

)后来“奏鸣-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

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

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回旋奏鸣曲式】(R ondo sonata form )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属于奏鸣曲式的一种变体,主要用于大型器乐套曲(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的最后乐章,有时II.音乐体裁简介【前奏曲】(Pre1ude )原文是“序”、“引子”之意。

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

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

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

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Overture )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

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 年序曲》等。

【套曲】(Divertimento )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

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

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小步舞曲】( Menuet )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谐谑曲】(Scherzo )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

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格】(Fuga )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卡农】(Canon )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

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卡农和赋格卡农的基本点是一个单一的主题与它自己相伴而奏。

由加入的各个不同声部分别唱出主题的“副本”。

但做这种事可以有许多种方式。

卡农中最简单的是轮唱,像《保卫黄河》,第一个声部先唱出主题,相隔规定的某段时间之后,这一主题的“副本”在完全一样的调上进入。

在这第二个声部进行到规定的同样长的时间之后,第三个声部进入,唱出这个主题,以此类推。

对大部分的主题来说,这样演唱是无法与它本身相和谐的。

为了使一个主题能成为一支卡农的主题,它的每个音符必须能起两种(三种,或四种)作用:首先它得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须是这同一旋律的和声的一个部分。

比如说,在包含有三个卡农式声部的曲子里,主题的每一个音符除了要构成曲调,还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上构成和声。

这样,在卡农曲中,每个音符都有着一个以上的音乐意义,而听者的耳朵和大脑根据前后的音调自动地领会其确切的意义。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卡农。

按由简入繁的顺序,第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主题的种种“副本”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音高上互相交错。

也就是说,第一声部可能是在C调上唱出主题,同第一声部相交错的第二声部可能是在比C调高五度的G调上唱出同一主题。

与前两个声部相交错的第三声部可能在比G调高五度的D调上唱出,以此类推。

下一种更复杂的卡农是:各个声部的速度不同,比如说,第二个声部的速度可能是第一声部的二倍或一半。

前者叫做减值,后者叫做增值(因为主题好像是在收缩或者扩展)。

这还不算完。

卡农构成中下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是主题转位,意思是产生这样一个旋律,每当原来的主题跳上时,它就跳下,两者所越过的半音数目相同。

这是种相当奇特的旋律转换,但是,如果一个人听过很多转位的主题,就会觉得这种事挺自然了。

巴赫就特别喜欢转位,井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音乐的奉献》也不例外。

作为转位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试着唱唱《好国王温赛拉斯》[G ood King Wenceslas]这支曲子。

当它的原主题和转位主题一起唱出时,高低相差八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