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文案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文案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案例内容: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使世界福利增大。

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家利益。

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

而比较优势理论有力的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的故事更有力的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太阳可以看作是能高效生产太阳光的厂商,生产成本为0。

由于有了这个“厂商”使得国内“太阳光”厂商失去了国内市场,倘若没有太阳,国内会生产并出口人造光。

根据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光威胁到了国内人造光市场,应该禁止使用太阳光。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会禁止使用太阳光,而自己进行生产。

原因就在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该国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太阳光。

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该国停止生产“太阳光”会节约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

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案例内容: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是温州鞋进入埃尔切之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对当地的制鞋工业形成了客观威胁。

一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

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

“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中国鞋被焚事件惊动了埃尔切这座20万人口的西班牙小城。

多数埃尔切市民对中国商人持同情态度,认为商业竞争不可以成为烧鞋的理由。

埃尔切的Casimir Gomez先生说,这两天的烧鞋事件震动了该市。

他还说:“中国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我每过一两个月就会带着妻子去逛一逛。

商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正当手段,烧鞋的人非常不理智。

”还有的市民愤愤不平地说:“烧鞋的行为真是愚蠢!”案例评析: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提出不仅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而且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的分配,每个个人的福利也都得到改善,那么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应是受人欢迎的。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贸易收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

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表明,贸易会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使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对流动要素的拥有者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不均等的影响,原因有两个:第一,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无成本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提高某一种产品的产量一般会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会提高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许某项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整体上是有利的,但是它通常也会对这个国家的不少利益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在本案例中,埃尔切的鞋商和鞋业工人可以看作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

一方面,他们在与中国鞋商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而失业;另一方面,其在贸易中的损失不能有效的从其他途径得以解决,寻找新的工作或转行都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对他们而言,其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而对其国内的鞋类消费者而言,由于贸易的发生,进口鞋商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使得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鞋类产品,他们是贸易的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烧鞋事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埃尔切纵火事件的发生正反映了贸易在一国范围内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使得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非常关键的。

案例4-1案例名称:中美贸易案例适用:赫克谢尔—俄林理论案例内容俄林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根据技术密集度将131个样本产业分为10组。

第一组中的产业技术含量最高,而第十组的产业技术含量最低。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第1组至第3组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77.8%。

相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的40.7%集中在第9组和第10组。

案例评析: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是国家间比较优势的源泉,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贸易模式。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人力资本(技术)丰富,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

相反,中国则拥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

那么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美国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向中国出口富含大量熟练劳动力的产品,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向美国出口包含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

上述案例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等高技术产业组;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于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童装、非橡胶鞋等低技术产业组,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模式非常符合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预测,验证了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结论。

案例5-1案例名称:日本向缅甸的转移支付案例适用:国际转移支付案例内容:日本从1954年开始对缅甸进行赔偿, 除给缅甸的帕尔羌水库大坝提供资金以外, 还为缅甸制定了四大建设计划。

但是所有的援助资金, 都由缅甸在日本进出口银行开设账号, 并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及大部分劳务。

四大建设援助, 即建设轻型车辆制造工厂的32195亿日元最终回到马自达公司的账号, 建设重型车辆制造工厂的2513亿日元、建设农机制造工厂的15189亿日元、建设电机制造工厂的30195亿日元也分别返回日野公司、久保田公司及松下公司的金库。

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期结束后, 缅甸被援建项目的国产化却并未实现, 缅甸必须从日本进口零部件才能继续生产。

为了维持生产, 缅甸不得不又成为日元借款的对象。

1969年日本将108亿日元作为商品借款借给了缅甸, 而这笔商品借款最后也因在日采购零部件又回流到日本。

从接受日本经济援助直到现在,缅甸仍然不能生产重型车辆。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接受日本援助的世界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案例评析:国际转移支付,如国外援助和战争赔偿,可能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使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如果受援国将其收入用于其出口产品的比例高于捐赠国,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增加,改善受援国的贸易条件,除了收入转移的直接影响外又为受援国带来了间接利益从而增加了最初收入转移的利益。

另一方面,如果受援国将其额外收入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比捐赠国低,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收入转移带来的直接利益。

从理论的分析上来看,战争赔偿和对外援助等国际转移支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以上说明的仅是国际转移支付对受援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当然这种转移还存在其他潜在的经济效应,如转入资金用于国内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

在本案例中,不论是前期日本对缅甸的赔偿还是后期对其的借款,从贸易这一角度来看,这种转移支付恶化了缅甸的贸易条件。

其获得的所有援助资金都被要求用于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和大部分劳务,借款资金用于从日本进口零部件,资金都用于对日本的进口。

可以看出,日本的这种赔偿和对外援助是一种自我利益的追求,带有“掠夺性”,是一种条件附加型的援助。

受援国被要求所获得的援助资金应用于购买日本的商品或劳务,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受援国从收入转移中所能获得的经济效应。

如缅甸在日本的赔偿期结束后,被援建项目仍不能实现国产化,必须从日本进口零部件才能进行生产;缅甸仍不能生产重型车辆。

案例5-2案例名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吗?案例适用:贸易条件案例内容:许多观察家警告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发达国家的繁荣构成一种威胁。

一些喜欢小最大作的人认为,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是收入的分配,而是整个发达国家的实际收入由于这些新竞者考的出现而已经或将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