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地理同步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2020地理同步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外力作用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01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02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是指在□03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04崩解和□05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06水、冰川、空气等在□07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08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09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10平缓。

[自我探究]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提示]不是。

风化作用与风没有直接关系,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自我反馈』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D解析“U”型冰川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桂林山水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其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搬运以及堆积。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下列成语,从地理学的观点来判断,说法合理的有()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海枯石烂⑥飞沙走石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D.①②⑤⑥答案 D解析地壳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泰山不稳;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可以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而破坏,因此磐石不坚。

『活动点拨』[教材P72活动](1)左图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中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右图为流水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

(2)左图: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区可以找到流水侵蚀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

中图: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找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貌。

右图:在我国太行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可以找到冲积扇流水堆积地貌。

探究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风化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材料一中导致“石烂”(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风化作用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3)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答案](1)温度变化、日晒、生物、水(冰)等。

(2)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3)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3.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4.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5.外力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碎屑物被侵蚀后,岩石暴露,更容易受到风化。

侵蚀和风化的碎屑物在搬运作用下在地势低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完成(1)~(2)题。

(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解析]第(1)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覆盖较好,而“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并不是植被遭破坏;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

第(2)题,从材料中可获取信息:“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

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常年累月的外力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

[答案](1)C(2)A[方法指导]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不同地貌分析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堆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探究点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貌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①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

(3)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东南部边缘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

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4)图中山脉②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而南侧的盆地多流动沙丘。

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1)甲地形区: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判断理由:甲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乙地形区: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

判断理由: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多,冰川侵蚀作用强,且青藏高原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2)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东南部边缘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4)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侧盆地,故其植被条件优于南侧盆地,所以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常见的外力作用有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

1.风力作用与地貌(1)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2)沙丘形态与风向2.流水作用与地貌(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河流流经的地区,会形成流水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河流上游河水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多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随着河流流向下游,流速减缓,河流的出山口处和下游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多形成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3)喀斯特地貌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外力作用(流水溶蚀作用为主)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以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最为著名。

特点: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千姿百态。

分类: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

3.冰川作用与地貌(1)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作用多发生在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2)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峡湾等,其山峰为尖峰、山脊呈刀刃状。

山麓多形成杂乱堆积、沉积物粒径大小不一的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川堆积地貌。

高纬度的沿海地区山谷受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岩壁陡峭、深度大的谷地,受海水入侵的影响,谷底被淹没,形成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峡湾地貌。

4.海岸地貌(1)在海陆交界处以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作用为主。

(2)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浪侵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在倾斜海岸,波浪速度减慢,形成海浪堆积地貌,如沙滩、潟湖等。

读图,回答(1)~(3)题。

(1)甲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A.华北平原;流水沉积B.华北平原;风力沉积C.黄土高原;流水沉积D.黄土高原;风力沉积(2)甲地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3)乙地地形的成因主要是()A.流水沉积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海水堆积[解析]第(1)题,根据甲地的地理位置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甲地地势较高,深厚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特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3)题,乙地位于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1)D(2)C(3)A[方法指导]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探究点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

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A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A.有层理B.有裂隙C.密度大D.导热慢答案 B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A.南极大陆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塔里木盆地答案 B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探究点2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貌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