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国际企业管理导论》案例分析-作业二
海尔公司在美国设厂
“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多少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广告词,只有海尔有资格使用它。
事实上,自从1988年海尔凭借一流的产品质量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之后,有关海尔的新闻就成了它最好的广告。
1993年,座落在海尔工业园的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家日本人控股55%、海尔集团控股45%的合资公司同一条生产线下来的产品,却分别打出两种不同的商标。
凡出口的,全打上“三菱”商标;凡销往国内市场的,全打上了“海尔”商标。
这表明,海尔名牌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水平,合资企业用“海尔”商标不会影响到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
即使如此,在出口方面,日本名牌、美国名牌产品上贴着“中国制造”的标
签,在海外市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座工厂不断推出的中国海尔名牌的冰箱上贴着的却是“美国制造”的标签,这表明中国公司正在努力打入美国市场。
事实上,从迪斯尼玩具到耐克鞋的美国名牌产品上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这在美国商店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与此相反的情况——中国品牌的产品挂着“美国制造”的标签——因从未出现过而格外引人注目。
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海尔在美设厂
2000年下半年以来,从南卡罗来纳州一座崭新工厂里源源不断推出的中国海尔品牌的冰箱上贴着的却是“美国制造”的标签。
这一迹象表明:中国的最佳公司突然间壮大了,并急不可待地想创造甚至能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一争高低的国际品牌。
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我们以创国际名牌为出口导向,不单单是为了创汇。
我们要求产品向国际水平看齐。
……我们可以让外国人进来赚我们的钱,为什么不能出去,进入高档市场赚外国人的钱?《孙子兵法》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
仅仅2000年一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项目共有320宗,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达6.2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大中型企业就有87家,截止到2000年底累计,中国境外企业6296家,协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达76.3亿美元。
自1999年中国政府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相关政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
在这些公司中,中国家电制造商之王——海尔,走在最前面。
它投入3000万美元在美国兴建了一座冰箱厂,厂区周围的空地大得足以在今后几年再建几个工厂。
它还雇了几名雄心勃勃、经验丰富的当地老企业家帮它打点在美国的业务。
到目前为此,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把销售的主攻目标锁定在大零售商身上,并取得了成功。
海尔的产品已进入沃尔玛百货公司和其它许多全国及地区性的零售连锁店,不久也将进入著名的塔吉特日用百货连锁店。
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米歇尔•詹默尔在纽约总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喜欢快速工作”。
事实上,海尔的业务高速发展,并计划到2005年将销售额提高到10亿美元。
到那时进入美国市场的首批海尔产品也不过刚满10年。
海尔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不仅仅是采取最低级的方式,即完全靠价格调节的方式,而是通过优良的设计、产品功能的改进以及全面的优质服务占领市场。
海尔的最终目标是与索尼等在美国具有品牌信誉的亚洲公司齐名。
当地设厂有利当地竞争电冰箱的年产量应达到20万台的规模才有更大的赢利潜力。
公司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中心,以便其产品更加适合美国市场,并负责开发新产品。
海尔希望通过在卡姆登建厂,将有助于消除它作为外来公司与土生土长的美国公司竞争时面临的不利因素。
伯尼•泰姆克威认为,工厂还带来了其它一些不太明显的利益。
海尔提高了零售商推销该品牌的信心;对于中国出口威胁到美国就业机会的传闻也是一个有力的反击;最后,伯尼•泰姆克威认为,当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相似时,标明产地对于美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