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玻璃常见缺陷解决

玻璃常见缺陷解决

缺陷类别缺陷名称缺陷特征主要来源产生机理可借鉴控制方法霞锆石常见疵点,白色、直径大小及形体不一,边缘清晰.霞石相对折射率低,与加拿大树脂的折射率几乎一样为1.54。

直消光,伸长方向为负。

注意霞石和磷石英方石英的区别。

三者的轮廓都比较低,但霞石的轮廓几乎看不见,方石英和磷石英相对比较明显一些。

斜锆矿相对折射率极强,轮廓极好,双折射极强,直消光,伸长方向为负。

锆石与斜锆矿一样,区别是伸长方向为正。

熔化池壁耐火材料。

斜锆矿主要来自AZS系耐火砖、锆石砖、耐火泥。

锆石来自锆石砖、耐火泥。

是熔化和原料产生的未被熔融的的烧结熟料中的K2O、Na2O在高温区对池壁侵蚀,形成结石所致。

SiO2系列(磷石英、方石英、石英应由硅砂或硅石砖产生、磷石英+方石英(少)由硅砂或硅石砖产生、磷石英+石英+方石英(少)由硅砂产生、方石英由硅石砖引起,也有由硅砂和失透引起的、方石英+磷石英(多)由硅石砖引起的、石英+磷石英由硅砂未溶解引起的、方石英(少)+斜锆矿+霞石(少)由熔化硅石砖受到飞扬料侵蚀为液体循着侧壁砖流下进入玻璃液形成的、石英(少)+磷石英(多)和石英是由未溶解的硅砂引起的。

正确建立熔化工艺制度,有效控制烧结熟料浮渣进入高温区,,将烧结熟料尽量控制在熔化部澄清带以前,这种结石生产条件就会消失;霞石、霞锆石等均为耐火砖材烧损和受到侵蚀剥落后进入玻璃液所形成的,因此重点控制窑内的气氛,给定“四小稳”实际操作的最佳参数;在每次窑体砌筑时建立耐火砖材砌筑使用档案,明确各不同材质的砖材使用部位、数量、形体构造、岩相特征等为准确判定来源提供依据,缩短解决的时间。

玻璃中常见缺陷种类及主要来源和控制方法硅质结石常见熔化夹杂物,形状大小不一,白色,边缘不清晰原料、熔化、锡槽火焰燃烧失控或石英砂颗粒过大使未被熔融的烧结熟料进入高温区,澄清过程遭到破坏,残余石英和氧化铝形成结石;因碹滴落入玻璃液中构成结石。

霞石和三斜霞石(NaOAiO3.2SiO2)所有高铝质砖、铝质砖以及AZS系列电铸砖与Na-Ca硅酸盐玻璃反应生成。

Ai2O3+Na2O---Na2O.Ai2O3+2SiO2(霞石);原料中硅线石和红柱石,含有高铝质的矿物与Na-Ca硅酸盐玻璃反应生成;霞石的产生的根本条件是三氧化二铝的存在。

如硅石砖、锆石砖、ZS耐火泥。

在玻璃原板上常见的属于铝硅质结石的晶体有:粘土熟料、刚玉(见图22 图23)β—铝氧(见图24)莫来石、霞石(见图25)、三斜霞石(见图26)等,而且几种晶体往往彼此共存在一起如刚玉与β—铝氧共存等(见图27)。

这些晶体都有自己的形状和光学特征,因此是不难鉴别的。

通过各晶体的特征找出是哪个部位的铝硅质耐火材料受侵蚀的结石,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将其消除。

众所周知,铝硅质耐火材料与硅酸盐玻璃液(或粉料及挥发物)的接触反应一般认为:熟料颗粒被逐渐解体成为残余颗粒(粘土熟料)在它的周围可能生长出较大的莫来石和β—铝氧,其次可能出现霞石以及玻璃相,如果反应作用更进一步发展,那么熟料颗粒就可能转化成零散碎屑,甚至全部转化为莫来石,β—铝氧、刚玉、霞石、三斜霞石等晶体。

虽然在高温状态下熟料颗粒由开始被解体到新晶体的生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是说通过岩相鉴定较迅速的找到铝硅质耐火材料受侵蚀的部位是可能的。

正确建立熔化工艺制度,合理控制火焰燃烧气氛,油、气、风按比例调整,加强控制原料矽砂的粒度,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和合理的日常熔窑管理。

铝硅质耐火材料一般带长线而硅质耐火材料不带长线,一般铝硅质耐火材料的结构较致密,浮渣、斜锆石等就比较疏松而硫酸钠斑点往往呈较清楚的浮白轮廓铝硅质结石旁有时有一些小气泡,过去一般认为料粉结石中才可能有粗大气泡聚集在一起,其实不仅如此,检修熔窑时(自然被侵脱落与热修)掉进玻璃液中的硅砖、耐火泥形成的结石大都带有大量大的气泡。

磷石英、磷石英+方石英(少)。

磷石英:其晶体形态有片状、柱状、针状、树枝状、双晶等一般在熔化由硅砂或者硅石砖产生的由未熔石英转化的磷石英多呈针状。

硅质耐火材料中磷石英往往可保持原硅砖中之双晶结构(见图6 图7 图7a)当硅砖在熔窑中长期使用受侵蚀滴落下来之结石中磷石英可呈柱状、有时与方石英共存(见图8 图9)。

对于用重油作燃料的熔窑其大碹(硅质)的侵蚀主要是砖缝“掏洞”,其原因初步认为是废气中的芒硝蒸汽冷凝后(芒硝蒸汽在1430℃时冷凝形成液体芒硝)对硅砖侵蚀形成。

而洞中的霜状物为大片状磷石英(见图10)。

窑内的温度制度要稳,减少对耐火砖材的侵蚀,重点控制火焰的燃烧状态。

避免过高、过长造成对胸墙和煊顶的烧损,也避免过短、过低造成化料困难形成浮渣及导致窑内的料堆飞扬。

由未熔石英转化的磷石英多呈针状。

硅质耐火材料中磷石英往往可保持原硅砖中之双晶结构(见图6 图7 图7a)当硅砖在熔窑中长期使用受侵蚀滴落下来之结石中磷石英可呈柱状、有时与方石英共存(见图8 图9)。

适当调整芒硝含量小于3%。

磷石英+石英+方石英(少)一般在熔化由硅砂引起的参照上款。

控制硅质料的进货质量,尤其是大颗粒和细粉;必要时可更换细筛网,强化平筛的作业质量。

防止大颗粒或皮带下的污染料二次进入。

方石英、方石英+磷石英(少)一般在熔化由硅石砖引起的,也有由硅砂和失透引起的。

未熔石英这种石英一般认为来源于未熔硅质粉料和硅质耐火材料(包括硅质泥)。

未熔石英常呈单独或集聚的颗粒存在(见图1),而且在颗粒周围往往生长出针状磷石英(见图2),或骨架状方石英(见图3),这种情况是由于石英周围的硅氧富集在冷却时以方石英或磷石英形式析出附着生长在颗粒状石英周围。

在熔窑上受侵蚀落入玻璃液的侵蚀产物往往已转化成骨架状方石英或管柱状磷石英,然而在使用硅砖泥进行热修的则常常形成未熔石英结石带上玻璃板面。

石英、石英+磷石英原料硅砂大颗粒和碎玻璃中大颗粒砂子由硅砂未溶解引起的。

结石中含透辉石说明玻璃中过量的苦灰石或纯碱不足,这就牵涉到称量不准或混合不均的问题,而硅氧富集的玻璃液则是SiO2过量或缺碱的情况下熔融产生的。

未熔石英的料粉结石在一般情况下是遇不到的,只有在熔窑大水管前捞出的硅质浮渣中偶尔可见,因为硅质浮渣中的未熔石英大部分都已转化成折射率小于玻璃的初生态方石英和方石英了(见图 4图5)。

检查原料的筛分和称量系统。

方石英(少)+斜锆矿+霞石在熔化过程由于熔窑内的硅石砖受到飞扬料的侵蚀,产生的液体循着侧壁砖流下进入玻璃液,形成这种结石结石中的斜锆石是重结晶状的,那就可以肯定结石是来源于高温带(玻璃熔化带等)含锆质耐火材料受玻璃液(或粉料挥发物)的侵蚀产物了。

有时重结晶状斜锆石还和骨架状方石英共存在同一高粘度玻璃结瘤中),当然这种情况更无疑是来自熔化部的耐火材料了,必须采取四小稳的作业制度来控制,以减轻玻璃液对耐火材料的侵蚀。

SiO2系列石英类片状氧化铝窑内窑炉修补时的耐火泥引起的热补或维修熔窑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尽量减少泥料掉入窑内。

霞石+一次α-氧化铝+斜锆矿;霞石+2次α-氧化铝+斜锆矿熔窑内由F.AZS产生。

F.AZS砖与玻璃接触,首先是母式玻璃与玻璃液相扩散,然后氧化铝开始以比斜锆矿快速溶解在玻璃中所形成的。

控制窑内的火焰气氛;保窑风机的风量开度合适;在保证玻璃熔化质量的前提下窑内的温度烧下限。

霞石+2次α一氧化铝+杂质熔窑内由混入的粘土质或碎玻璃引起的控制原料特别是碎玻璃的质量,防止杂质混入1次α-氧化铝+2次α-氧化铝熔窑内由高铝砖和铝系电铸砖形成的降低窑压、控制火焰长度和窑内温度。

降低窑体的烧损,减少耐火材料的剥离的几率。

霞石、1次2次α-氧化铝的混合体熔窑内由F.AZS或α/β-氧化铝砖产生的同上霞石+斜锆矿玻璃液上面的池壁砖、挂钩砖、胸墙该处由于受到玻璃飞扬料的侵蚀慢慢流入玻璃液中,刚进入玻璃中结石是由玻璃质和斜锆矿组成的。

由于玻璃温度高,一般重新熔于玻璃液中,溶解后这部分玻璃液流到低温部再析出形成这种结石选用高质量的耐火材料,保证窑体的砌筑质量;稳定窑内的压力、火焰气氛、温度制度和玻璃液面。

1次斜锆矿+霞石池壁砖(F.AZS)、液面线处玻璃液面处温度较高,熔窑使用后期时液面线处受到玻璃液的侵蚀和对池壁直接侵蚀剥落后进入玻璃液中形成。

加强对熔窑的日常维护,必要时对池壁进行绑砖、绑水包和加大风冷强度;适当降低液面高度;拉引量要稳定。

霞石+1次或2次斜锆矿。

斜锆石晶体形态有熔融粒状、微晶状、骨架状、羽毛状、雪花状、杆状及叶脉状等。

在锆刚玉砖中游离的斜锆石是呈熔融粒状的(见图28、29)而在玻璃中重结晶品的斜锆石则形状较多有微晶形(见图30)骨架状(见图31)羽毛状(见图32)雪花状(见图33)杆状(见图34 35)和叶脉状(见图36等)。

池壁砖、液面下部池壁砖一直与玻璃液接触,其中的母式玻璃与玻璃液相互扩散,氧化铝以比斜锆矿溶解速度快2-3倍的溶解速度溶于玻璃液中,并生成霞石同时形成高粘质性反应层,这样共晶的斜锆矿变多了被玻璃液带出产生结石。

斜锆石晶体形态有熔融粒状、微晶状、骨架状、羽毛状、雪花状、杆状及叶脉状等。

在锆刚玉砖中游离的斜锆石是呈熔融粒状的(见图28、29)而在玻璃中重结晶的斜锆石则形状较多有微晶形(见图30)骨架状(见图31)羽毛状(见图32)雪花状(见图33)杆状(见图34 35)和叶脉状(见图36等)。

这种现象显然是溶解在玻璃中的氧化锆(ZrO2)在冷却过程中析出所致。

所以从斜锆石的晶体形态也能寻找到受侵蚀的部位。

根据受侵蚀部位耐火砖材确定措施。

霞石和α-氧化铝类夹杂物霞石和2次斜锆矿池底砖玻璃流速缓慢,池底砖与玻璃液在高温下反应后长时间滞留于池底部形成:玻璃液--霞石+2次斜锆石反应层--远未变质层;当玻璃液面巨大波动温度剧烈变化产生一种推力,把底部含有成长2次斜锆矿的玻璃带出形成结石。

保证窑内温度制度的平稳。

当温度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行调整时,应注意防止池底的玻璃液上翻,通过温度的调整缩短上下对流的时间。

锆石:锆英石(ZrO2 SiO2)斜锆石(ZrO2熔窑内在熔窑修补时捣打料落入窑内形成的。

斜锆石晶体形态有熔融粒状、微晶状、骨架状、羽毛状、雪花状、杆状及叶脉状等。

我们知道在锆刚玉砖中游离的斜锆石是呈熔融粒状的(见图28、29)而在玻璃中重结晶品的斜锆石则形状较多有微晶形(见图30)骨架状(见图31)羽毛状(见图32)雪花状(见图33)杆状(见图34 35)和叶脉状(见图36等)。

这种现象显然是溶解在玻璃中的氧化锆(ZrO2)在冷却过程中析出所致。

所以从斜锆石的晶体形态也能寻找到受侵蚀的部位。

热修补窑时要制定防止泥料掉落窑内的措施。

定期对窑体进行检查根据熔窑砖材的烧损情况采取措施。

耐火棉结石熔窑或流道处用于保温的耐火棉落入玻璃液中从而形成在窑体和流道保温、引头子后及事故处理后要及时干净地清除耐火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