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一)学习目标□能了解西亚干燥气候的成因□能认识人类适应干燥气候的生活方式与影响□能认识西亚成为世界古老灌溉农业文明地的因素□能认识西亚石油的开采与贸易□能分析石油对西亚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影响西亚在亚洲的西南部,位于东西商业贸易的重要航道上,向来为欧、亚、非往来必经之处(图8-2)。
在干燥的气候与大河的灌溉下,此区也成为古文明的发源地。
而自二十世纪以来,丰富的石油蕴藏更为西亚地区带来大量财富,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图8-2西亚地形图注:巴勒斯坦为联合国非会员观察国。
第一节自然环境本区面积辽阔,以高原地形为主,且多不适人居的沙漠,此种自然环境对当地传统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一、地形□1高原西亚地形以高原为主体,北半部由西到东依序为安纳托力亚高原、伊朗高原与阿富汗高原,由火山熔岩堆积而成,位于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及欧亚板块接触带(图8-1),因受板块挤压影响,常有地震发生(照片8-1)。
▲图8-1西亚聚合性板块示意图▲照片8-1土耳其大地震。
1999 年土耳其西部的伊兹密特发生芮氏规模7.4 的强烈地震,造成约19,000 人罹难。
南部的阿拉伯高原则为非洲古陆块的一部分,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后因红海陷落而与非洲大陆分离,地表久经侵蚀,起伏甚小。
□2平原低地西亚在南、北高原地形之间,夹着有如新月形状的平原低地,被称为“肥沃月弯”。
东侧是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共同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侧则是约旦河流经的谷地,位于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的边界上。
二、气候“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最佳写照,因所处纬度约在12°N ~40°N 之间,且北回归线横贯此区,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笼罩之下,空气多为下沉气流,因而以干燥气候为主(图8-3、8-4),故广大的阿拉伯半岛上沙漠遍布。
而黑海南岸、地中海沿岸冬季受风带季移的影响,西风带来湿润的水气,形成冬雨为主的温带地中海型气候。
阿富汗山区则因地势较高,出现气温和气压随高度递减的高地气候。
▲图8-3西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图8-4西亚气候图三、干燥气候下的生活西亚有70 %以上的土地是属于干旱贫瘠的沙漠,因此水成为此区最重要的资源。
在沙漠区仅能以畜牧为生,牧民多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靠近各山地的牧民则多采山牧季移的方式放牧牛、羊(图8-5)。
▲图8-5西亚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图有水灌溉的地方,即成为人口聚集处(图8-6)。
河流和地下水是绿洲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居民以此发展绿洲农业。
为了节省珍贵的水资源,绿洲中作物高低成层分布,最高层为枣椰(照片8-2),中层是果树,下层是稻米、小麦、玉米、瓜果等;而在山麓地带则利用“坎井”(图8-7)取水,以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图8-6西亚地区的夜间卫星影像图(2012)。
由图中亮点集中的地方可看出,西亚地区人口的集中地多在绿洲或有水灌溉的地方。
▲图8-7坎井示意图▲照片8-2枣椰树。
此树是绿洲最重要的植物,极富经济价值,有“树王”之称。
树干可以用来建筑,叶子可以作为燃料,果实更是许多干燥地区居民重要的主食与出口农作物。
在沙漠环绕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及约旦河共同灌溉了肥沃月弯,凭借着大河提供的水源和沃土,这里不但发展出西亚最早的文明,也成为周围各民族必争之地。
几千年来,干燥的气候使西亚居民的生活和水紧密相关,故西亚各国十分重视开发水资源,例如:伊朗开凿坎井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沙特阿拉伯开凿深井,以喷灌方式进行灌溉,满足农业用水需求。
据估计,阿拉伯世界必须再开发出目前供水量的1 倍,才能满足农业部门的用水需求,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阿拉伯半岛部分国家因地处沙漠,且无常年性河流,缺水问题更甚于其他西亚国家,主要依赖淡化海水来解决。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海水淡化总产量占世界海水淡化总量的24 %;科威特每年生产的淡化水占全国用水量的70 %以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淡化海水产量也占全国用水量的一半左右(照片8-3)。
▲照片8-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海水淡化厂。
海水淡化技术起源于二次大战期间,早期海水淡化的应用大都集中在干燥且缺水的西亚地区,如今世界上许多临海地区都将海水淡化视为重要的新兴水源。
其他西亚各国也致力于改善灌溉方式,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保护和开发新的可再生水源。
以以色列为例,除展开大规模的节水措施,农业灌溉还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滴灌(照片8-4)和喷灌系统,并制定水法、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
▲照片8-4以色列的滴灌学生活动8-1海外屯田2007 年底以来,因全球各地粮食价格飙涨,使得有些资金充足但缺乏农地的国家(如西亚各国)和企业不再等待粮食市场反应供需,决定直接向较贫穷国家收购农地,以确保长期的粮食供给无虞,此即为“海外屯田”。
海外屯田即是一国向另一国购买或租用土地,透过派遣常驻工作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产出的农产品用于供应购地国的国内需求。
过去一直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6 个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Cooperation Council for the Arab States of the Gulf, GCC,简称海合会或海湾6 国),携手在海外寻找屯田机会(图8-8)。
请回答下列问题:▲图8-8海湾6 国海外屯田分布图1.海湾6 国为何积极在海外寻找农地?请以自然环境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2.根据图8-8,海湾6 国的海外屯田活动在很多地方进行,但其中哪几洲并没有屯田活动呢?原因为何?3.西亚各国能拥有充足的资金,是源自于发展哪一项产业?第二节建构在石油开发上的经济西亚地区因地下蕴藏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在近半世纪以来,使此区产生重大的经济结构变革。
石油是本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不但提供产油国巨额的收入,更提升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一、石油资源西亚的石油蕴藏量占世界比例约一半左右(图8-9),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波斯湾沿岸国家,都是世界重要产油国。
尤其在石油的开采成为西亚各产油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后,没有产油的国家也因有油管通过而受惠,如约旦、黎巴嫩等国(图8-10)。
▲图8-92016 年世界主要石油蕴藏国的比例图▲图8-10西亚的产油地和管线分布图对产油国而言,石油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例如:2015 年,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储量和产量第二大国、净出口量最大国,国家经济建立在庞大的油源收益基础上,石油收入约占全国GDP 的22.5 %(图8-11)、国家财政收入的72 %以上。
▲图8-112015 年各国石油收入占GDP 的比例图二、石油开发下的经济转型在发现石油之前,西亚各国的经济以农牧业和贸易活动为主,大多数人过着游牧式部落生活。
1960 年代后,石油的开发与收益改变了西亚各国的经济情势,例如:游牧改为定居;油田的开发带动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因而生活水平提高,并快速都市化。
此外,石油工业必须有科技和运输业的支持,进而刺激商业发展。
但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出口,容易因国际油价波动而对国家经济造成影响。
因此产油国开始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减少对油源收入的依赖程度。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由第二王储领导的5 年期(2016 ~2020 年)“国家转型计划”及15 年期之远程“愿景2030 ”国家发展计划,内容包括民营化(出售国营事业)、增税、发展朝觐观光等措施,以减少对石油出口的倚赖。
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近年来大规模填海造陆,在杜拜沿海地区建造港埠与观光旅游区(照片8-7、8-8),营造出不同于石油产业的景观。
▲照片8-8杜拜的哈里发塔(Burj Khalifa)。
原名称为杜拜塔,于2004 年动工,2010 年1 月4 日正式完工启用,共有169 层。
▲照片8-7杜拜的伯瓷旅馆(Burj Al Arab Resort)。
伯瓷旅馆建造在波斯湾填出的人工岛上,外观如同一张鼓满风的帆船,故又称为帆船饭店,其设备之豪华更破例被称为“七星级饭店”。
三、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石油不但为西亚的产油国带来财富,同时也改变西亚产油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地位。
过去此区石油开采大多掌握在石油公司的手中(主要为美资、英资和德资),因此石油并未带给产油国太大的利益。
1960 年,以西亚地区为主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以抗衡主要石油公司,藉协调会员国石油的生产与输出量来控制油价,以维护产油国的利益。
延伸学习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 年的每桶不到3 美元涨到接近12 美元,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1973 年第4 次以阿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采取减产、禁运、提高石油价格和国有化措施,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恐慌。
虽然美国出面协调取消禁运,但此后OPEC 顺利地提高油价,而国有化政策也使大部分的成员国成功控制国内石油资源。
2017 年11月,OPEC 共有14 个会员国(图8-12),约占世界原油蕴藏量81.5 %及原油产量44.09 %,因此OPEC 的政策动向对国际原油价格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成员国也可藉由OPEC 的运作,从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
▲图8-12OPEC 会员国分布图学生活动8-2西亚经济发展的无名英雄─外劳“沙特阿拉伯人口总数约3,090 万(2015 年),国内的总劳动人口约1,107 万,外劳人口就占了约1,000 万人,侨居沙特阿拉伯外劳人数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最多。
据估计,印度侨居沙特阿拉伯有200 万人,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均超过100 万人,其次如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埃及及苏丹等国居留沙特阿拉伯亦为数不少。
科威特也有一样的情形,科威特人口总数约423 万,其中约有250 万名外劳,且侨居科威特的外劳中,以伊朗、巴勒斯坦、埃及、印度、菲律宾及巴基斯坦人居多。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依据文中数据计算沙特阿拉伯的外劳人口占总劳动人口比例,并将比例绘制在图8-13 中。
▲图8-13沙特阿拉伯的外劳人口占总劳动人口比例图2.文中叙述的情况在海湾6 国几乎是一样的现象,试分析海湾6 国需要大量外来劳力的产业最有可能是哪一种?3.试说明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的外劳来源以哪一区人数最多?原因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