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观评记录】
叶老师执教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折服。

通过这节课,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

一、主要优点是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剪刀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是物理的积累,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发现,敢于发现,让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杠杆的实例,要善于发现,仔细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建议
(1)如果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再稍微多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再多些,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一些。

(3)合理调控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本节课给我的体会是:
教学中,要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
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教学中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能总结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列举不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这种现象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物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头脑中除了那些来自课本的公式、定义、定律等结论性的知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能力不足、束手无策。

因此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课人:【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的杠杆的概念,对杠杆的五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中首先注重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建立杠杆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杠杆的共同特征,总结建立杠杆概念。

实验探究前如何提出合理的问题,从而进行猜想与假设,强调实验探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加挂钩码时有何技巧等。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间合作交流,教师及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整堂课环节流畅,效果很好。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评测练习】
1.一根______棒,在_____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_______,这根棒叫杠杆,这个固定点叫________。

杠杆可以是弯曲的吗?______。

2.一根轻质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已经平衡,现在对杠杆再施加一个作用力,则()
A.杠杆不可能再保持平衡 B.杠杆有可能再保持平衡C.杠杆一定能保持平衡 D.要根据力的大小才能做出判断
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调节______,使杠杆在_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 _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

由表格中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大力对应,小力对应,等力对应。

(3)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C.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在本次实验课的总结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钩码下方再各加挂一只相同的钩码,释放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那么杠杆是否平衡取决
于。

【课后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

在授完这节课后,认为本节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今后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现对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反思如下:
1、能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和知识再现。

例如:在教授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时,先在屏幕上出现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动态杠杆,使学生看了就能够了解什么叫杠杆;并能用其中的一幅图与学生一起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在作力臂时,还用动画的方式再现了作图的过程。

在教授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实验的装置和探究的过程。

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很容易就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就克服了过去的纯概念式教学的不足。

2、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讨论、学生集体回答和学生单独回答为主贯穿整个课堂。

例如: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和讨论这部分学了杠杆的哪些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这部分的主要知识归纳出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立刻把学生的思想指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力臂作法的学习中,不先给出作图的方法,而是先进行了随堂练习,展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再
让学生讨论、归纳出作图的方法,并由一个学生来回答。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工人撬不动石头,请你帮忙出点子把石头撬动。

学生回答的十分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复习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

4、本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作用,还得到了很多有关老师的指导,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大家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很好,应该多多提倡。

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够大胆的让学生回答:例如在点评学生的随堂练习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环节,只让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应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点评效果会更好。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拓展延伸中,所选择的问题不是最好。

【课标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杠杆部分知识属于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之前学过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基本的力,已经对力
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将就力的应用之一杠杆进行学习。

杠杆是最简单的一种机械,它也是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

因此本节需要两个课时才可以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第二课时进行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方面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