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把杠杆识别出来。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杠杆上确定杠杆的五要素。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力臂;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二)方法目标(认知策略)1、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对杠杆的发展史的学生,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四)教育类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一)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分组情况):演示实验:杠杆、铁架台、核桃钳、剪刀,杆秤。
二人一组的分组实验:杠杆、铁架台、勾码。
(三)多媒体课件五、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大主张,体现四个基本程序及主要策略的运用;可以运用三、交流探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展示杆秤测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猜想要使杠杆平衡需考虑几个因素?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围绕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它们四者之间的联系展开。
3)、结合器材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平衡,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调节。
4)、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哪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老师巡回指导。
5)、交流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交流得到结论:F1L1=F2L2学生观察说出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即是平衡。
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展示:模拟挑水并有其他学生帮他调平衡学生合作探究,多做几次展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知道杠杆的平衡思考如何调节扁担平衡,猜想到与力和距离有关。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归纳、系统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选择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杠杆的应用老师用手拔钉子拔不动,请学生帮忙。
学生展示用羊角锤起钉子,为什么这样易把钉子起下来?引导学生试着解释,进行总结:省力杠杆(动力小于阻力,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大于阻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学生解释,其他学生补充。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正确的判断属于哪种杠杆。
通过学习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OF1F2ABl1l21、课本作业3、62、按小组就下面的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人体中的杠杆*自行车中的杠杆*厨房中的杠杆*工业生产中的杠杆*农业生产中的杠杆*中国古代的杠杆*各种不同用途的剪刀要求报告中说明杠杆的作用,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配上示意图。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表现活跃,思考积极,非常顺利的建立起杠杆的概念。
在分组探究时非常投入,探究充分。
力臂概念建立前,首先回顾数学中学习过的点到线的距离,顺利建立起力臂的概念,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亲自体验模拟挑水,调节扁担平衡,猜想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使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对杠杆的分类及应用了解很充分。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本节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能加强表达、说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的价值。
3、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力臂;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课时安排本节教学计划需要2课时。
第1课时:新授课,完成本节全部新授内容。
第2课时:综合课,复习归纳知识,典型习题训练,科技活动制作。
杠杆的平衡条件评测练习1、动力臂是指从到动力作用的距离,用字母表示。
2、下列关于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3、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先把杠杆支在支架上,通过调节_________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当左侧钩码处于图所示A位置时,应将右侧的钩码向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实验前楚旭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此时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得杠杆保持______静止;(2)杠杆平衡后,楚旭在如图所示的B位置挂上三个钩码,可在A位置挂上______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此楚旭很快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你认为楚旭得出结论______(合理/不合理),理由是__ 。
5、如图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的杠杆是()《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1、思路点拨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验发现,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杠杆的基本概念。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实验,猜想环节学生感到困难,于是由学生模拟用扁担挑水,当两边力大小不等时,并由其他帮他调节使扁担再次平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杠杆的平衡除了和动力、阻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使整个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3、注重分类思想的体现分类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按照统一的标准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
通过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类,促使其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将分类四星融入具体的物理教学中,通过灵活的比较事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今后需进一步完善:课堂容量过大,很多环节限于时间安排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练习检测题的数量也被最大程度的压缩了。
考虑是否有必要拆分为两个课时,将杠杆分类放在第二课时,再加小制作等活动和较充分的练习检测,但又觉得拆分后第一课时的思维有种突然卡断的感觉,不够完整和流畅。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标分析科学内容: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课标2.2.6 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属于“了解”水平。
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要求,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结果的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达到“了解”的水平,也就是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释生活、生产中杠杆的应用。
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根据日常经验,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尝试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3.记住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杠杆问题。
4.记住省力、等臂和费力三类杠杆的特点,识别生活和生产中的三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