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育感言6篇

教师教育感言6篇

教师教育感言6篇教师教育感言1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孩子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

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

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至于对现代汉语系统的把握,早已融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孩子,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

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孩子。

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孩子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孩子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才智,还有他的人格和品质。

教师在孩子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

当孩子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孩子,让孩子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孩子及时提供指导,让孩子与广西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孩子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

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

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由的活动,有利二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

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

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

没有快乐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简单意味着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孩子的学习无关的东西。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我们的孩子不擅长描写,却喜好议论,尽管他们的议论不够成熟、不够深刻,甚至很多是幼稚的、错误的,但毕竟这是他们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感受、真正的话语。

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缺少了孩子自由的、广泛的议论!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少思想、多复制”!议论少,想象得更少!其实,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在孩提时代,多让孩子写点想象的文字,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世界原就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

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展现孩子从语言文字描述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形象。

想象的,尽管是模糊的,但又是最准确的、最能憾动心灵的。

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制作并不成熟的课件,还不如引领孩子透过课文语言进行精神之旅。

模糊的时候,孩子很想看清楚些,一旦用科学的眼光让孩子看得一览无余了,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动力。

窥探语文,是保持孩子学习语文欲望的极好境界。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

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教师教育感言2“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师德不仅仅是对老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老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我认真理解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老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

“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善、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老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忙,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期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

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好处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好处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理解,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十分有好处。

“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

“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状况、学生的状况以及教学进度等状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用心性。

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仅能够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老师改善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感言3教学是一种“奔跑”。

有时教师在领跑,引领孩子走向知识的殿堂;有时孩子在自主地奔跑,教师在孩子后面助力,在孩子旁边加油呐喊。

教师与孩子在互动中不断改变前后位置,奔向一个又一个终点,又从一个个新的起点出发。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

小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规律、公式、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视作“数学模型”,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孩子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即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与生活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公园里有数学、体育中有数学、购物中有数学、图案中有数学、科技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孩子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孩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

孩子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是孩子理解数学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的情境,为孩子提供实物、图、表等丰富的材料,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情境去解释同一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个问题,丰富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不等于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源于生活的有丰富现实背景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源于数学自身的纯数学的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源于其他学科的生活常识或科学探索类的情境。

在数学情境的问题上,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不合理,有的情境偏离教学目标,有的情境不能很好地引发孩子的数学思考;二是有的教师不会用好数学情境,没有发挥好情境的功能,使情境在使用中偏离了目标。

我们要努力把数学课上得简单、快乐,使数学课充满生机与乐趣,使数学课成为孩子学习创造的乐园。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数学好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美丽的数学童年。

数学课成功与否的一个简单标志就是课堂上孩子是否在“动脑筋”,也就是孩子是否积极地思考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听讲、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记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会“问”数学,要使更多的孩子愿问、敢问、会问。

教师要用一个个问题串起课堂,使孩子的学习从问题开始,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到产生或研究新的问题结束。

教师的课堂智慧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

当孩子发表意见的时候,他能够正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当课堂有精彩生成的时候,他能够敏锐地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当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他能够妙趣横生地调整教学;当孩子的思路受阻的时候,他能够引出一条新的通道;当孩子无法表达清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他能够引导孩子说出来……“节外生枝”是课堂的一份美丽,孩子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课堂里的一个偶发事件,甚至突如其来的“干扰”,都可以成为难得的教育资源。

对于这些突然出现、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及时地抢抓并有效利用,运用教学智慧巧妙发挥,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试教”是一种有“争议”的教学,有很多人认为多遍的“试教”使“公开课”失去了本真的意义。

其实,我认为本没有“试教”,每一次教学都是真实的教学(当然,我们反对同一内容对同一批孩子的重复教学),在不同班级中的教学怎么能说“试教”呢,应该更名为“多次教学”。

“多次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感悟孩子,感悟课堂,积累教学实践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有位诗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我们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上课、下课,好像也没什么好研究的。

其实,课堂是研究的最佳场所,教师处于研究的最佳位置,教师可以从一节课的对比,一个案例的解析、一次孩子访谈、一个问题小调查开始进行研究,研究要做得细、做得实,把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记录下来就是一份好的研究。

于是,当你真正走进研究的时候,你会惊呼:这边风景独好!“课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

“课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内化与实践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形成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领悟能力。

教师经常开展“课例研究”,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教学才会变得鲜活有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

孩子的世界像神秘的海洋。

走进孩子的世界,你能看到孩子的世界色彩斑斓,你能听到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你能感受到孩子心灵的美丽……;走进孩子的世界,你能知道孩子每道错题的根源在哪里,你能知道孩子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知道孩子的个性差异有哪些……我们要学会“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

教师教育感言4做一名数学教师容易,做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就不容易了。

工作17年,做过语文教师、幼儿教师,也正在做数学教师,我很想让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但我知道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我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数学学科感兴趣,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数学内容缺少魅力,数学课上不出语文课的精彩。

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解题的机器,一个个题目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只想如何快点完成作业,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缺少了主动学习的动力,缺少了思维、探索的过程,于是数学课堂就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