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4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一黄河》
第1课时
一、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我釆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
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黄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一贡献和忧患”、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黃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介绍了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介绍了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常决堤改道,泛滥成灾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黄河的“忧患”。
应该指岀的是,黃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口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后者,把凌汛问题作为“阅读”来处理的。
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黃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儿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Ll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黃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黃河的治理”介绍了黃河的治理。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得防洪和防沙并举。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
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析图内化知识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缺乏系统的归纳。
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析过程与方法的提炼。
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掌握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黃河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黃河的主要支流:沈河、淤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
(2)分析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水害的原因,以及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黃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白年来,黄河乂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难点: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七、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读图观察、合作探究
八、课时划分
(计划用两课时)
黃河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巨大贡献(1课时)黄河的忧患与治理(1课时)
3.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黄河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