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和氧化性等。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和电灯发光等。

化学变化包括燃烧、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和光合作用等。

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等。

二、仪器使用在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例如,使用滴管时要垂直悬空并注意三不要;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要接近刻度并注意读数;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

操作时,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称量后,应复位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对于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三、空气成分的探究化学家XXX发现,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和杂质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中,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和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被用作灯泡填充气体以及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氦气常被用来填充气球,作为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体,以及制作霓虹灯和放电管。

污染性气体SO2、NOx和CO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在制备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时,我们需要注意收集不同密度的气体的方法。

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和O2,我们可以采用进气法,即气体从a口进入,b口排出空气;对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我们则采用排气法,即气体从b 口进入,a口排出空气。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先在广口瓶内盛满水,然后气体从b口进入,a口排出水。

在洗气时,我们需要在广口瓶内盛一定量的洗液,气体从a口进入,b口出气。

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阻塞导管;(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3)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4)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5)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

集气瓶中水降至瓶口,且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7)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只要露出少许,有利于气体排出。

在工业制法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原料制备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

比如,使用高锰酸钾可以制备氧气,使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可以制备二氧化碳,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加稀盐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碳。

我们也需要注意不同制法的注意事项和收集装置。

最后,在实验室制备气体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且注意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纯净。

对于氢气,我们可以通过测试其是否能燃烧来检验;对于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可以通过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收集的是CO2,生淡蓝色火焰则收集的是O2.带着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液态和固态氧气呈蓝色,气态氧气则是无色的。

氧气具有氧化性质。

如果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说明氧气已经集满了。

氧气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态氧气叫做干冰。

氧气不可燃,也不助燃,能够与石灰水反应,与水反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但不支持呼吸。

氧气可以用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制作汽水,灭火,制造干冰降雨以及制冷舞台效果。

氧气的产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加水、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以及五氧化二磷。

铁丝燃烧的实验方法包括: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细沙,以防止生成物掉落,炸裂瓶底;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使铁丝充分受热;绑上火柴,引燃铁丝;当火柴快要燃尽时,才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否则木柴会燃烧。

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检验。

氢气难以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氢气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氢气的用途包括制作氨气、水的还原剂、制造氢气球、燃料电池等。

水可以通过电解实验得知,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比例为2: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硬水和软水可以通过肥皂水的泡沫量来区分。

硬水可以通过蒸馏来软化,而家庭中可以通过煮沸来软化水。

净水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和杀菌。

其中,吸附和杀菌是化学变化,而其他方法都是物理变化。

明矾是一种能够吸附水中悬浮颗粒的絮凝剂,而活性炭则可以吸附不溶固体,也可以脱色除味。

过滤方法: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

使用滤纸时,要将其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以确保过滤效果。

在烧杯中进行过滤时,需要将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以避免漏斗移位影响过滤效果。

蒸发方法:将可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

在加热过程中,可以来回移动酒精灯,以确保受热均匀,不用蒸干水,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结束后,用坩埚钳夹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以避免烫坏桌子。

玻璃棒在各种操作中都有其作用:在过滤中用于引流,在蒸发中用于使受热均匀防止飞溅,在提纯后用于转移固体,在固体配溶液中用于搅拌加速溶解,在浓溶液稀释配溶液中用于搅拌使混合均匀。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元素存在于各种物质中,如地壳中的氧、硅、铝、铁,人体中的氧、碳、氢、氮、钙,太阳上的氢、氦等。

微粒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微小、不断运动和微粒间有间隙等特点。

物质的物理变化仅仅是微粒间隙的改变,微粒种类不变;而化学变化则是微粒种类改变。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缺乏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和佝偻病,缺乏锌会导致智力低下和侏儒症。

同样,缺乏钴、铁和蛋白质会引起贫血,缺乏碘会导致甲状腺疾病,而过量的碘则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化学式是一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常用的化学用语包括水(H2O),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其他常见的离子包括氢离子(H+),氧离子(O2-),氟离子(F-),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硫离子(S2-),氯离子(Cl-),钾离子(K+),钙离子(Ca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氢氧根离子(OH-),铵根离子(NH4+),汞原子(Hg)等。

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包括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铜(Cu(OH)2),氢氧化铁(Fe(OH)3),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钙(CaO),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硫化亚铁(FeS),氯化钠(NaCl),氯化铝(AlCl3),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铁(FeCl3),氯化铵(NH4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CaCO3),碳酸氢钠(NaHCO3),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钾(KNO3),硝酸铵(NH4NO3),硫酸钠(Na2SO4),硫酸铝(Al2(SO4)3),硫酸铜(CuSO4),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铁(Fe2(SO4)3),硫酸铵((NH4)2SO4),碳酸(H2CO3),硫酸(H2SO4),硝酸(HNO3),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氨气(NH3),过氧化氢(H2O2),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甲烷(CH4)等。

葡萄糖(C6H12O6)、酒精(C2H5OH)、醋酸(CH3COOH)、尿素(CO(NH2)2)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温度。

手帕不易燃烧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和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氧气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完全燃烧产物是CO2,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CO或CO2与CO的混合物等。

氧气充足完全燃烧,放热多。

C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丧失输氧能力,造成中毒。

二、爆炸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如气球、轮胎爆炸)和化学性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如CO与空气、H2与空气、甲烷与空气等。

三、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密度等方面)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注意过量问题。

六不变包括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和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变包括分子的种类改变和物质的种类改变。

一可能变是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四、方程式意义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也可以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和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2H2O通电可以分解成2H2和O2,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分解产生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

金属具有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制氢气,置换反应)和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金属置换金属,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包括A+BC=AC+B和单质+化合物=新化合物+新单质等基本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还包括化合反应(多变一)和分解反应(一变多)等。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的活性与其反应性成正比,活性越强的金属与氧气反应越激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