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的三重目标

养生的三重目标

养生的三重目标
养生的三重目标
来源:金融界
古代养生家认为:“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有补为养生之经,居安虑危,防未萌也。

”只要不去无故损害自己身体,防止各种外来伤害,补充维护生命的精微物质,强化脏腑组织的运动功能,完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长寿是养生的最高目标,而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

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生命。

养生涉及人的生命全过程,但重点在老年,因此,学者们谈养生更多涉及老年医学是很自然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不是人人皆能长寿。

所以养生的目标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深圳颐天年养生专家张民生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养生实践,提出养生三重目标。

减灾避难保持生命延续
现代养生第一目标就是通过相互协调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运动休闲、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从一点一滴开始,增强体质,减灾避难,不断保持生命的延续状态。

就是在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在战争、恐怖、车祸等安全隐患突发时;在非典、甲流、禽流感等现代瘟疫肆虐时,还能保持生命的延续状态。

试想在地震、海啸、瘟疫中去世的人还有机会养生吗?灾难的发生对人类确实是不幸的事件。

它不仅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会在众多的人群中引发各种疾病,甚至直接导致人类疾病的爆发流行。

因此,应尽一切可能避免和防范灾难的发生,以及减少已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减灾避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所以,养生第一目标首先是“保命”。

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状态
预防疾病是中医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预防老年
病的发生和延迟衰老的到来有着密切关系。

秦汉时期的医家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唐代医家孙思邈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后世家在“治未病”“消未患”方面有着更多的发挥,把养生与防病结合了起来。

现代养生的第二目标就是指导人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尽可能地降低疾病风险,让人们少生病,不生病,节约家庭资源,节约社会资源,保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所以,养生第二目标才是“保健”。

颐享天年保持长寿不衰
现代养生的终极目标是颐养天年。

就是划清学科界线、走出养生误区,通过养生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幸福感,不断提高人们的期望寿命而颐享天年。

所以,养生终极目标叫“保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