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以肾为本,保肾就是保命,中医一方补气养阴护肾
肾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主藏精,主骨生髓,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为先天之本,中医对肾的这一评价很高。
为何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偏偏选中了肾作为根本呢?原因就在于肾藏精,主生殖、发育的功能。
中医认为,精这一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就闭藏在肾中,精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肾中所藏的精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我们人体里面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补充、更新,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那么,那些消耗了的精气去了哪里呢?
进入老年期后,因为肾中精气的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最后生殖功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松动、脱落,弯腰驼背,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所以,从意义上说,养肾脏是一件关乎生活质量和生命延续的大事,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肾主骨——养肾是健脑益智的基石
中医认为,人的指挥与肾有着紧密的关系,有“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的观点。
在这里,髓分为骨髓和脊髓。
骨髓的主要作用就是营养骨骼,而脊髓则上通于脑,给大脑提供营养。
脑主持精神情志活动,一切的智慧都在于脑的发育程度。
脑和脊髓都是通过肾精来充养的,所以说,肾精还肩负着充养大脑的重任。
肾精充足,则脑力强健、思维敏捷,肾精亏损则脑衰健忘。
肾主水——肾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
中医认为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中肾最为关键。
肾虚,气化作用失常,可发生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增多、尿少、水肿等。
尤其是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肾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升清降浊
食物在进入人体后,首先由脾胃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运输。
其中的精微成分被传输到肺。
肺的宣散作用令清者上升,并将阴阳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各个部分供人体利用。
浊的也就是代谢废物则下降归于肾。
尽管归于肾的水液名为浊,但是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所以因为肾阳的蒸化作用下,浊中之清可以进一步蒸腾汽化,重新上升于肺,再次布散周身,这种生理过程,即可称为“肾的升清功能”;浊中之浊,则会被注入膀胱变成尿液,这个生理过程称为“肾的降浊功能”。
2. 司开合
膀胱的贮尿、排尿作用与肾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意思就是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需要依靠肾气的固摄能力和控制能力。
开,尿液则能顺利排出体外;合,则使水津保留于体内,维持体内水液量的相对恒定。
当合的时候合不上,人体不能固摄水液,人就会出现尿失禁、遗尿等问题。
如果肾出现了病变,失去了主持水液代谢的功能,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而如果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时,人体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的症状。
身体的排泄出现了问题,污浊之气本该排出去却停留在体内,当然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小心呵护肾脏,保持小便的通畅,预防感染。
肾主纳气——呼吸运动不能少了肾的参与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简单而言,在呼吸的过程中,肺是主呼气的,而肾是主吸气的,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的作用。
肺位上焦,吸入的清气应下达于肾;肾居下焦,肾中得的精气当上济于肺。
肺肾两脏升降相成,气机和调,才能呼吸有常。
肺吸入的清气,必须由肾摄纳潜藏,才能维持其呼吸的深度,并敷布于全身而发挥其滋养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
如果肾中精气不足,则摄纳无力,肺气吸入得清气不能归于下元而上浮,人就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辄喘促更甚的病理现象,也就是中医
所说的“肾不纳气”。
偏于肾阳虚而不能纳气者,多表现为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偏肾阴虚而不能纳气者,则见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日常健脾补肾可以试试这个方子,用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党参、黄芪。
非常适合脾肾不足、气阴两虚的人群。
生活中,一些气喘患者喘得比较厉害,他们可能是肾主纳气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在调理治疗上,应从补肾入手。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否出在肾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