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行政法学要点知识第一章:绪论行政的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重点研究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重要概念。
行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两层含义: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法的渊源:渊源两大类分为一般渊源,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特殊渊源,指有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法律解释以及国际条约、惯例等。
前者是主流,后者是辅助性的。
一般渊源的几种表现形式:㈠宪法㈡法律㈢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㈣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列。
特殊渊源的几种表现形式:㈠法律解释㈡国际条约、惯例。
行政法的特点:㈠形式上特点:1、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规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㈡内容上的特点:1、内容广泛;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3、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行政法关系概念和分类(论述行政法关系是什么?):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主要有两类法律关系:一、行政法律关系: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人)。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行政法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行政主体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特殊主体,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行政相对方也是行政法上权力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另一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客体:⑴物质财富⑵精神财富⑶行为。
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法律关系特征: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必须根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行政主体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时体现为权利主体,对国家而言则体现为义务主体,职权职责密不可分,双重性决定行政职权的不可放弃性。
5、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但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可供争议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
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特征:第一,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二,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义务,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少权利,承担较多义务。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原则中最主要、最具有普遍价值的原则,是行政法存在的基础。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或基本准则。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含义):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内容: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来源要有法律授权,法律包括宪法)。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行政合理性原则(含义):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当代行政最大特点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广泛存在,合理性原则主要适用自由裁量领域。
具体内容:⑴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⑵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⑶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⑷符合自然规律;⑸符合社会道德。
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何谓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指政府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还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比例。
信赖保护原则指政府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使其(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信赖)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
行政应急性原则(含义):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行使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⑴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⑵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⑶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⑷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和范围内;⑸应急权力造成个人或组织正当权益受损,应在事后予以一定补偿。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的概念: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职权、优益权、职责和行政主体之间关系”解答:从行政职权、优益权和职责三方面来理解行政主体法律地位。
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的具体表现,行政优先权(是优益权中重要内容)是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权(职权)的条件保障,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表现。
1、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2、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
职务上优益条件属行政优先权,物质上优益条件属行政受益权。
3、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所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相对人):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特殊的一方主体。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与公务员: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但行政活动是成千上万的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实施的,公务员代表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权,以行政主体名义从事公务活动,其职务行为后果均属其所属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在一定辖区内设立的行政机关。
三种类型:省、自治区设立的行政公署;县、自治县设立的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设立的街道办事处。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但是,依据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实际上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一定区域内对所有行政事务享有组织与管理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能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派出机关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乡(镇)人民政府内部只设办事机构,不设职能部门,也不设派出机关。
有时根据需要设派出机构,对外活动中,只能以乡(镇)人民政府名义作出行政行为,不能独立对外行使行政权。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区别:1、依据方面区别: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
行政委托也必须依法进行,但不如行政授权那样严格,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即可实施委托。
2、方式上的区别:行政授权必须符合法定方式。
行政委托的法定方式,以较具体的委托决定(委托书)来进行,在委托决定中予以明确。
3、法律后果上区别:行政授权法律后果,使原本无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取得行政主体资格,使其原有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扩大,职权内容增加。
行政委托的对象可以是另一行政主体,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但均不会因此而发生职权以及职责的转移,被委托的组织或个人也不能因此而取得行使被委托职权的行政主体资格。
行政机构成为行政主体的具体类型:⑴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规定而直接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
⑵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在得到法定授权的情况下可成为行政主体。
⑶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
职能部门设立工作机构(如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等),代表该职能部门从事一定范围内的某些行政事项的管理工作,自身原则上没有法律地位。
其他社会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条件:法律、法规直接将行政职权授予其他社会组织,获得授权的组织便获得行政主体资格。
第三章:行政行为概述行政行为的概念: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特征:㈠公共服务性㈡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㈢裁量性(自由裁量是行政行为的一个特征)㈣单方意志性(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是目前绝大多数情形下行政行为的一个特点)㈤效力先定性——行政优益权的一个表现(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律——推定有效,对行政机关本身和相对方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拘束力,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
其效力否定须经国家有权机关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审查认定)㈥强制性(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
行政行为的效力:㈠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㈡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具有不可变更力,要求行政主体,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改变其行为内容。
㈢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对相对方的拘束力,行为是针对行政管理相对方作出的。
对行政机关的拘束力,不仅仅是针对相对方,行政机关自身同样要受约束。
㈣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其一,行政行为具有执行的效力,并不等于所有行政行为都必须“执行”,有些不涉及强制执行问题。
其二,不意味着行政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强制执行。
其三,也并不是行政行为成立后,就必须立即予以执行。
行政行为的分类:一、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
二、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
抽象行政,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对象,具有普遍约束力;具体行政,指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三、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
羁束行政,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