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几种类型
一、实践体验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研究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在完成练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1、动手体验式作业
研究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例如给古诗《草》配画。
学生笔下的草儿长势茂盛,摇动的姿态优美,由此看出,学生已读懂了诗中草儿“离离”,被“春风”吹拂的意境美,达到了“以画代讲,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又如研究《捞铁牛》,做做小实验、研究《春蚕》后,养养蚕,写写观察日记,学完《中国石》,让学生用陶艺做中国石,标明祖国的名山大川。
2、情绪体验式作业
体验使进修进入精神生命范畴,使进修过程成为身心和品德健全发展的过程。
如在教师节、母亲节或非凡,要求学生用赠送小礼物、唱歌、写儿歌的体式格局表达感激之情,或把自己做这件事的感触感染,母亲、老师收到礼物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成一篇好文章,读给父母、老师听,或用书信、谈话等形式与父母或别人进行坦诚交流;学了《诚实的孩子》,让学生大胆认可隐瞒过的错事,并把感触感染写下来,这样,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他们不再为无话可说而感到苦恼,使做文与做人达到和谐统一。
3、社会实践活动作业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社会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运用语文的天地。
我们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搜集劣质的“产品说明书”,进行分析、批判、改正;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大街小巷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研究《只有一个地球》后,布置学生在世界环境日,为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想制作一档集音乐、文字、图画为一体的公益广告,写下创意,学生表现出研究新事物的浓厚兴趣,有效地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拓展素养型作业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作业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抄写、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
这些都是在明确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广开研究资源,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1、阅读课外书籍
要提高写作本领,必须多读多写。
这是有效的经历。
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九年课外浏览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在这种头脑指导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带着学生走进阅览室;在班级办了“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浏览;充分利用每周去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匡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
教完《草船借箭》、《景阳冈》,学生意犹未尽时,老师乘势推荐《三国演义》、《水浒》,另外周XXX老师编撰了“名著导读100篇”(已入编XXX出版的《少年1000个早知道》一书),让学生“亲近书本,走近大师”。
这样从天文、天文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现在,学生已养成经常读课外书籍的优秀气。
我们还指导学生树立小我浏览档案,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成为长长的一串时,心中便有了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作读书笔记,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段;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为了使浏览兴趣得到强化,我们注意给学生以展示浏览成果的机会,我们举办故事会、读书演讲竞赛,评选“读书能手”,每星期抽一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本领目的。
我校读书能手谢XXX同学在三个月内读书35本次,每浏览一次,她都细心思索,记录真实的感想。
她的读书评论言语自然朴实,头脑有深度,使人爱不释手,被总课题组评为特等奖中的第一名。
2、搜索网上资讯
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也是寻觅资讯的一条捷径。
如就语文浏览教学某一课文相关的某一主题,都可迅速有效地从网上搜索更多的浏览材料加以收拾整顿与浏览,从而对课文描述的变乱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针对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查哪些方面的资料,查到资料后不知如何筛选的现状,我们注重造就学生确定信息、获取信息、收拾整顿、集成信息的本领和素养。
以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确定信息义务为:最初的圆明园美吗,是什么样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圆明园的美丽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代对圆明园赞美的文章;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则可以查找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及下载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有关片段,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代价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
学生了解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史实,老师可追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呢?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对此你有何见地?从而引发学生根据已把握的资料进行探讨。
3、观看电视节目:
适当地布置学生有选择地看看电视,让学生在XXX,在快乐中思考。
如观看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片,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天布置学生定时看新闻,在作业本上记录一句话新闻,学生对“海豹聪聪的死因”、“SAS是什么?我们如何制服SAS”、东南亚的海啸事件等等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利用夕会课“三言两语话新闻”学生饶有兴趣。
三、文本再创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