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创新设计初探摘要: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而现行的语文课外作业却因作业量多,题型呆板,质量较低成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改变语文课外作业的现状,设计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语文课外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外作业创新设计能力人们知道,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合理的设计就不能施工,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与此相似,对搞好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业设计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
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作业,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应当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现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缺乏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的改变。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业显出了消极的抵触情绪。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倾听了学生们的心声:“简单的生字词都抄过两三次了,我们早就会默了,还要抄”。
“那么长的文章每个人都要会背,还不能多字漏字,我背了很长时间”。
“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都能猜到,就那几样翻来覆去,没新意,兴趣也不大。
”“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作业,有些题我们都做过了,老师还让我们做,还说多做考试就不会错了。
”……从学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我们活泼可爱的孩子被过重的课业负担困扰着,而且他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往往局限于应付考试的书面作业: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
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只会让学生与语文学习越走越远,学习的兴趣消失,思维变得僵化,创造力被遏制,能力的培养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现状的背后是什么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多数学生却对现行的语文课外作业不满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崇尚书本知识,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
在这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校以考察知识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部分教师教学停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效率低,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机械的训练和重复过程。
其次,现行的语文课外作业目标不明,体系不全,渗透不广。
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
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丰富的语言矿藏不去采掘,就着语文练语文,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第三,教师设计作业时对象不分,形式不活。
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抄词、组词、造句、填空、问答、作文,老面孔唱主角,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量过大,质量偏低,以数量代质量, 小学语文作业量与质的这种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惟恐“荒”了自己的责任田,因此“语文”成了一切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结果当我们越想让语文接近学生时,学生却离语文越远!“语文一旦脱离‘人’,便没有了温情,失去了力量,成为本质意义上的学业负担。
”①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外作业北师大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中指出: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它不仅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学业的重视,也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业成效的责任感。
①因此作业不光是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增强学生学习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完成家庭作业的主要劳动方式不是背诵,而是阅读,思考,分析事实。
绝大多数家庭作业都同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
”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具体到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指导,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吴勇:《教师原罪: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划痕”》,《江苏教育》,2006年6月,第11页①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05页②(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1、彰显自主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环境,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
教师在作业中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做出有个性、有思想的作业。
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己确定,作业方法自己选择,作业效果自己评价。
当然,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也起一定的作用,只不过要谈化教师的规定,减少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2、渗透开放性。
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
3、讲究趣味性。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
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不必“引”得太多,“导”得过细。
只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会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
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都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
4、注意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
5、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将生活充实到学生的语文作业中,就为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
我的语文课外作业的创新设计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吸取了学生的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初步尝试应用了以下几种新形式的语文课外作业,希望能够为学生的语文作业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调查研究式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①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研究”,①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查找并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提炼自己的观点,组织文章……如:学习<<赵州桥>〉后,考查当地桥梁与赵州桥的异同;查找现代立交桥、上海杨浦大桥、长江大桥的资料,自己能试着去设计吗?并且为你设计的桥写一篇简介。
完成《赵州桥》这篇课文的作业,学生不仅获得关于古今桥梁的知识,通过图片、札记进行积累,甚至有兴趣的还能自己设计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学生想到要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必定花心思去写好这篇简介。
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蛇与庄稼>>之后,“以事物间的复杂联系”为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写成文形式,可请教你喜欢的老师。
这是一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且相对独立地完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写“论文”。
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责任感,促使他们设法去战胜,从而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孩子们的探究指明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关注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寻找答案,表达成果,进行交流,由此获得知识的要点,发展了探究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时时有发现,处处有探究的认知习惯。
二、实践体验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发展脑的某些功能。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仅是依赖于意识和思想的形成,而且更得益于通过动手,在实践中使创造力得以开发。
”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②如:饲养一种小动物或种植一盆花、一棵树,观察动物吃食、活动、睡觉等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观察它们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情况;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向行家请教种养殖的有关知识;并要求把种养殖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记录,可写成日记,画成图画,甚至写成诗歌、童话,编成谜语、歌谣等。
这是一项时间较长的语文专题①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②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实践性作业,作业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整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
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搜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又如:配合<<丰碑>>课堂学习,找一首与课文感情基调相吻合,与课文叙述的节奏相一致的曲子,录制配音朗诵带。
学习<<中国石>>之后,画一画酷似中国版图的中国石,试着在上面标出祖国的名山大川。
学习<<回声>>之前,自己在家中做水波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