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
摘要: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
城市发展的情况做好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啊哟方式。
本文中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
海绵城市建设的专业技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问题;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基础设施
1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1.1海绵城市的本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海绵
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
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
同时,常规的城市建设时跟多是不断开发土地,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维护原有水系生态环境平衡。
传统
城市发展模式主要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原有水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表径
流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并且地表径流不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调节等,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1.2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保持原有生态环
境不受破坏。
(2)及时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水体,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3)
以低影响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自然河道和湖泊等,
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的关注力度,解决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2海绵城市的建设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偏向雨水利用与管理,并且根据城市基本特点运用LID技术,提高降雨管理。
城市水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水问题,要保证区域水环境不受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海绵城市的打造应该从不同层面出发,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
1)宏观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对区域内部流域水资源系统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划分,对水资源的生态安全布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土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时应该遵循景观安全模式的基本理念,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强化洪涝灾害的治理。
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高水资源的整体质量。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上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指对城区、乡镇以及村域等进行功能分区。
对城市现有的河道、坑塘等进行合理治理,科学布局集水区、汇水节等,实现城镇海绵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而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控制效果,维护水量平衡。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公园、小区等的建设,调节水生态平衡,对水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
同时,合理运用最小干预技术以及生态防洪技术等,发挥水生态系统的最大作用。
3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3.1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
1)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
在海面城市建设思路的指导下,对河流、湖泊以及湿地等进行合理的划定,做好这些区域的保护,减少水环境遭受的破坏。
维护原有生态平衡,找出当前水资源保护生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
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要想进一步提升,应该建立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
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不断完善河道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
同时,建立河道保护机制。
明确河流蓝线管理范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定期将项目建设的情况汇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批。
针对蓝线范围内的工作,一旦出现违法岸线管控和保护规划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水环境治理必须满足蓝线规划的基本要求,做好防洪、排涝排水工作,在预计的工期内对影响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建筑物以及构筑物进行拆除。
3)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
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水生态环境,应该运用划定生态红线等多种不同的技术措施,建设雨水汇集净化设施,对受损的水体进行逐步恢复,保证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不受影。
3.2低影响开发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当前使用的技术种类比较多,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以及用水措施等低影响开发技术。
例如,收水措施,一般情况下收水措施主要应用于景观设计中,通常以雨水花园以及生态滞留区等方式存在。
其中雨水花园能够实现对雨水自然净化的目的,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雨水花园具有多层结构,能够全面净化处理雨水,并且对地下水具有涵养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雨水花园的建设规模比较小,结构简单,能够调节和净化雨水的绿化设施。
合理利用雨水花园对当地灌溉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滞留区的主要目的值延缓雨水井流量,达到调峰和错峰的重要目标。
同时,生态滞留区应用时不能随意运用,对土壤和工程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将引导雨水的开口设置在路缘石处,然后将雨水进行汇集,发挥生态滞留区的作用。
3.3水敏性城市设计
水敏性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工作内容时改善传统水循环系统,解决传统水循
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雨水管理的质量。
同时,水敏性城市将雨水管理
作为核心工作,将城市水循环看作一个整体,保证水循环系统稳定运行。
水敏性
城市设计工作应该有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进行,制定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结合
原有城市基本特征,调整设计方案,确保水水敏性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3.4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时应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入手,提高排水系统构建
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收集硬质地面上的雨水后会直接进入管网,这些雨水没有经过净化。
而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主要是雨水进入管网前会经过净化,较少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可持续城市
排水系统建设时必须将多种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最大程度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推动城市进入良性循环过程中。
3.5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城市建设的情况
运用绿色建设计划。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考虑绿色、湿地以及雨水贮存等方面,加大城市的开发力度,全面整合土地资源。
通过合理种植绿色植物实现生态
环境的治理目标。
此外,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种植的植被,对绿色技术进行严格
筛选,确保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时还应该做好区域环境的调研,详细记录调研数据,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总结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提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已经成了未来我
国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趋势。
海绵城市强化以生态环保的方式对雨水进行汇集净化,以此改善城市的水循环系统。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出现
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海绵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被污
染的问题,保证生态环境可以持续发展,为构建生态城市打下基础。
海绵城市建
设时应该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建设技术,制定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保达
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推动生态环境与城市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桂平,陈嫣,徐存福,等.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与资源协调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2016(1):24-26.
[2]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4]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7.
[6]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19-21.。